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一个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农村的综合改革更需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随着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启动和深入,中国将面临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和浓缩,将有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逐步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产生巨额的社会信贷缺口。“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就要用金融杠杆撬动三农改革,用新思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实做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正确道路上。
规模化之路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管理问题,再者是农业问题。在谈到农业问题时,又说:“中国的农业问题出在以粮为纲上,农业的出路在于规模化经营上,这是一个更长久更艰巨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自主经营权,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升,现有的小农经营模式不但阻碍了技术的进步,也严重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商业化水平,已经成为当今改革的一大瓶颈。在中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不到2亩,而已有的技术水平人均可以耕种50亩以上,具有现代农业技术的美国,人均可耕种上万亩。农业规模决定农业收入,分散化的经营使得劳动生产率低下,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得到发挥。再者,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经营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提升农业生产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而我国农村又具有人多地少的特点,因此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一直很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实现规模经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解放人力资源,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金融杠杆的撬动。
在农业主产区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
只要将资金链盘活和充分运转起来,就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拥有的各种资源优势,让资源活泛起来,也让地方经济再次活跃起来。这就是用金融手段活化各种生产要素,现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年轻人涌入城市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居住并负责经营土地,不仅导致了劳动效率低下,农民不断向城镇聚集,客观上又要求土地规模化经营,为了鼓励通过交易解决土地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土地交易所,流转农村土地使用权。若发生土地纠纷,农民自己可以通过土地交易所来解决。比如在河南安阳县,当地农民还成立了“土地法院”,发生土地纠纷之后,农民派几个代表,在交易所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改变了农民只围着自己的几亩几分地转的局面,把大面积土地承包给那些善于经营的农民,以前几十、几百个人干的活现在只要几个人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也必然释放出很多劳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