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经济时代收入分配改革战略(2)

创业型经济时代收入分配改革战略(2)

构筑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战略转型的基础平台。放眼世界,无论是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的英国,还是19世纪的德国、法国以及当今的美国,都相继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主导或核心地位,引领和推动世界的进步。透视大国雄起史,其间蕴含着经济跃升、社会进步之规律,即构筑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转型奠定坚实基础。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都凭借社会制度的改进促进其从二流国家跃升为一流国家。德国创立了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下,社会保障制度在保证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又采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由于市场自由竞争导致的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使竞争和经济增长的好处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覆盖全体公民,使所有最低收入和无收入的人,都可以从国家那里得到住房和货币收入,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德国迅速崛起的社会基础。另外,英国推行民事制度、法国扩大公民参与权等使其成为一流国家。中国的和平崛起也需要跃升的社会制度平台,构筑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是必然的选择。

立足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保障民生平等。人文普遍服务是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子系统。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主要解决民生的问题。保障社会发展的公平、公正与均衡稳定,防止陷人拉美陷阱。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人均GDP处于3000美元的振荡区,经济社会处在快速分化期。开始出现相对集中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失地农民、进城农民工、城市失业者。社会学理论研究表明,群体成员越多,其相应的社会活动能量也越大。当他们处于社会结构的中心时,社会结构才能稳定平衡;如果他们处于社会结构的边缘并具有高能量时,就会出现所谓结构失衡。社会解体的风险也就越大。建立社会普遍服务机制,把起点相同,机会均等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给予弱势群体充分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使他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处境,改善生存状态,保障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构建产业社会普遍服务体系,解决富而不强的问题。 产业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主要解决产业文明共享、创业生态培育、产业创新和企业价值导向的问题。解决我国富裕后如何强大,防范出现西班牙幻影,造成国家富而不强。所谓“西班牙幻影”是固有权力保障下的财富积累,既定技术文化条件下的商业模式的简单复制,原有社会结构和文化保持不变,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和社会动态化发展能力。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全球黄金产量大约二百吨左右,西班牙一国就拥有超过百吨。大量的财富积累并没有催生新型商业模式一工业化,结果让英国一战击溃。“西班牙幻影”说明,只积累财富而没有进行相应的产业开级、政府创新、文化精进、社会进化,任何财富的拥有者都是昙花一现。

构建信息知识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保障社会低成本运行,培育社会资本积累机制。信息知识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主要解决知识和信息的集成、交易、扩散及国民普遍化享用问题。保障社会发展所需信息和知识的不断积累。信息知识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包括信息的社会普遍服务和知识的社会普遍服务和知情权的保障体系。信息的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是社会低成本运行的祸合器。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是公共物品,相关行为主体有权获取应该得到相关的公开信息。科技的发展有助于扩大传播信息的网络覆盖面,使之得以迅速扩散,实现其价值。知识的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形成社会资本积累的基石。知识是一种隐性的信息,知识本质上也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但因为存在着产权问题,在传播与扩散中会存在一定的阻碍。知识的社会普遍服务是指知识的扩散,知识虽然拥有产权,但是不能垄断,应该采取一定的补贴措施,扩散为社会所有。这种知识的普遍服务可以减少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社会资本积累机制,营造人们共享知识和财富的氛围。知情权保障体系是公民寻求、接近、获取、传递和使用公共信息的制度保障机制。知情权的权利主体十分广泛,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经有关部门的同意也可以成为知情权的主体。知情权是一项集合性的权利,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权利主体对信息的获得、复制、传播、处理加工及司法请求等过程,涉及民事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

四、依托财税政策工具 催生收入分配改革体制机制创新

财税政策工具是催生收入分配改革的灵敏杠杆。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工资增长比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是一个普遍现象,劳动、人力资本在收入分配中比重较低,企业财富明显向资本倾斜。因此,提高劳动、人力资本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以工资改革为核心收入分配改革,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其次,在初次分配中,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提供良好的水利、交通、交易场所以及制度方面的便利条件,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加大政策刺激力度,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展最终消费规模。一是培育扩大和稳定中等收入阶层,提升他们的消费欲望,减少他们消费的后顾之忧,中国才能出现人数众多的稳定的消费主体。

以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为目标,实施收入分配改革战略。二战后,先发国家普遍实行了阶层重塑的社会政策调整,即通过政府的干预调整贫富差距,使财富向大多数人手里分配,营造一个在国民中占多数的中等收入阶层,即中产阶级,遏制“马太效应”,降低基尼系数。培育中等收入阶层的具体手段是包括建立包括完善的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以美国为例,中等收入阶层的塑造,持续为美国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总需求,对于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二次分配领域,实施优化收入分配改革为中心的税制改革。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要随着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定期调整和浮动;增加个税征收前扣除项目,考虑增收遗产税和财产税等,对公民的财产存量征收税款。对奢侈品和高档品征收消费税,同时建立完善的个人身份与收入、财产、信用历史的统一信息纪录。此外,政府创新转移支付形式,增加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对低收入家庭可增加直接补贴,以缩小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对于有投资需求但无资金支持的创业者,以培训基金或创业基金的形式转移给他们,以此来增加个人投资,并间接提高其未来收入,从而增加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参考文献:

1.贾晓宇.国民收入分配对内需的影响[J].辽宁经济,2009,09.

2.王志丰. 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8

3.王岚. 我国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分析[J].现代商业,2010,8

4.刘海莺.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我国内需的影响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05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