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2006年02月22日

新农村的“五新”内涵与中央提出的“20字目标”有何不同?

[主持人]:网友九月的高跟鞋问:您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把新农村的概念概括为“五新”,即新村貌、新产业、新生活、新风尚和新组织。请您解释一下这“五新”的内涵,和20字目标有何不同?

[嘉宾马晓河]:我认为我这个“五新”跟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20字、五句话,意思是相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中国文化比较丰富,我提出“五个新”就是比较好叫,容易记,提很长的句子不好记。新农村建设这个概念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一个要另起炉灶搞一个什么东西。新农村建设这个概念是继承和包括了以往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处理城乡工农关系方面的一系列“三农”政策。同时,它又赋予新农村建设新时期的政策内涵。新农村建设为什么变成“五新”呢?第一,新村貌。通过新农村建设一段时间的努力,要把农村的村貌改变。现在到农村里,很多垃圾。通过环境的整治改变或者改善农村的村貌。比如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建垃圾场,建文化活动场地,通过这种建设,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嘉宾马晓河]:第二,新产业。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是核心问题,是根本问题,没有产业,建别的可能就没有基础。要帮助农民建立支撑和增加他们收入的一些产业。比如搞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发展一些市场需求的产品等等。为农民培育一些能支撑当地经济发展,能增加他们收入的一些产业。第三,新生活。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帮助他们培育新产业,最后是增加他们的收入,增加收入以后,肯定会提高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提高,那就是新生活。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摩托车等等,这样他们生活水平就提高了。第四,新风尚。通过新农村建设,对农民进行教育。比如劳动技能教育,农业技能、出外打工的技能。另外是乡风乡俗的教育、法制教育、道德传统教育,通过这些教育,使农民出现一种新的面貌,实际等于是新型农民。第五,新组织。通过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基层,通过村民治理结构的变迁,使得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完善。

[嘉宾马晓河]:比如我去一些地方调查发现,好多地方通过新农村建设,村级的村委会、村党支部的建立,是通过民主的办法选举村委会,等于建立健全了村组织。他们怎么建呢?他们叫围绕“三民”来建立好班子,“三民”就是亲民、爱民、富民。他们通过“三民”建立好班子,然后培育好干部,通过民众选举一些信得过、确实为农民办事的人进入班子里。我是更简洁、更简化的来理解建设新农村的20字。

如何评价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主持人]:贺江兵:我是一个财经记者,我正在写稿。请教两个问题,您如何评价一号文件当中的农村金融改革?原来体系有什么弊端?

[嘉宾马晓河]:今年一号文件里最明显的亮点就是体制改革,体制改革的第25条专门提出来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里,今年的新突破就是在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等这些机构的政策界定之后提出一个政策,在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第二,大力培育自然人、企业法人、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第三,要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工作。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从这几条看,在以往文件里没有这么清楚的规定,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里最亮的亮点和突破。 

[主持人]:这些新的东西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

[嘉宾马晓河]:传递出的信息就是中央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表明中央要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第一,要通过改革,实行一种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既有国有,又有民营,又有农民组织,第二,增加农民用于发展的资金。我认为通过这种改革,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肯定会得到明显缓解。

[嘉宾马晓河]:过去农村金融实际是一种国有,它叫农业银行、农发行、信用社等机构,这种情况就是所有制结构单一,供给渠道也是比较窄的,体制是相对僵化的。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适应不了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贷款难问题。通过这种改革,力图想改变过去的体制,从体制和供给总量上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明两年的重点是什么? 

[主持人]:网友冷眼看天下笑问:我认为新农村建设不能笼统地讲,一是不能脱离实际搞强迫命令和形式主义。二是应分阶段推进,明确几个步骤。比如今年和明年的重点会是什么?

[嘉宾马晓河]:这位网友提出的问题非常好。新农村建设确实不能笼统地搞,应该有重点、有阶段。在我的文章里曾经提出,新农村建设应该先用两年搞试点,再用十年搞推广扩散,再用十年来完善提高。必须要有阶段,因为新农村建设任务太艰巨了,它是一个民心工程,又是一个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必须按照阶段来。每个阶段都应该有重点,不应该是天女散花。比如说在今后两年,每个地方能不能先选一些试点来搞新农村建设。试点里边,第一,先做好规划。第二,按照规划来实施。第三,在实施规划的时候,一定要选好突破口。就是新农村建设哪些是突破口,要根据各地的情况来选。第四,重点和突破口一定要跟农民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不能说干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定要结合农民的需要来解决。

[嘉宾马晓河]:我觉得试点应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来搞:第一,重点解决农民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路、电、水、能源、通信、通广播电视,改厨房、改厕所、改卫生所、改校舍、改圈舍。还有就是能不能为农民建立一些必要的公共场所、垃圾处理场所,这是最基本的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第二,重点解决农民所需要的公共服务。比如2006年、2007年,全部免除农民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以前,在全国要基本实现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央补20块钱,地方补20块钱,农民拿10块钱。为农民建立最基本的救助制度。农民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的社会事业,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从这些方面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第三,帮助农民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产业。第四,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第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硬件的建设,也是一个软件的建设,硬件软件相结合。所以要培育一个好班子,选择一批好干部,为农民干一些实事。试点完成之后,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再在自然村进行推广。 

[主持人]:文凭远:如果给您100万改变一个特别穷的村,您是先抓生产还是初步改善他们的生活,还是先改善他们的思想,还是改善管理?

[嘉宾马晓河]:文件里,生产发展是第一位的,生活富裕是第二位的。中央认为20字里,生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按照这个文件理解,第一步应该发展生产,解决生产所需要的一些问题。要是让我当村长,给我100万,我肯定优先解决农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的设施。比如路都没有,怎么让他发展生产?水都喝不了,地方病非常严重,怎么发展生产?

[嘉宾马晓河]:我首先要解决严重制约生产生活环境的一些基础设施,让农民能走,让农民能健康着,这是第一位。当然,有100万,如果路好了,水解决了,燃料解决了,不上山砍树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要教育农民。我去过一些村,沼气池政府给补贴800到1000块钱,沼气池盖好以后,农民通上燃气了,把厕所、厨房、圈舍改造了,院里干净了,每天都可以洗澡了,那卫生面貌就改造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就改变了。趁此机会教育农民,给农民进行一些培训,比如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我要是村长,首先解决农民最想要、最急需的一些问题。 

[主持人]:您也提到派一些优秀的乡镇干部进行管理。网友“正义才能进步”说,乡镇机构改革问题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局面仍然未改,现在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嘉宾马晓河]:全国的乡镇机构改革都在积极推进。目前乡镇机构改革有三种形式:第一,基本不动,保持现状,做一些小的调整,裁减一些人员。第二,大力动乡镇的事业单位,把事业单位全部打乱,变成几个中心,这几个中心裁减人员、合并,大大减轻负担。第二种形式的另一方面就是事业单位动的不多,把乡镇行政机构动掉,也是变成几个办公室。第三,乡镇的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全部打乱,大动,行政这块变成几个办公室,比如综合办公室、工业发展办公室、社会服务办公室等等。事业单位打乱以后变成几个综合服务中心。通过这种方式减机构、减人员,减轻财政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嘉宾马晓河]:在改革时,通过县里进行并镇并乡,这个改革力度也比较大。现在全国没有统一的模式。我认为,乡镇机构改革通过这几种形式看,各有成效。目前成效比较大的是第三种形式,就是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改革,就是在并镇并乡的基础上,把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全部改革。但是这个也有代价,就是撤出人员的安置是个大问题。本身靠乡镇来解决这些人的供养问题,难度是非常大的,必须有上级的财政资金,没有这个是不行的。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避免一些什么问题?

[嘉宾马晓河]:在乡镇机构改革当中,需要避免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机构改革以后,一方面,把一些分流的人员安置好,这些人的后顾之忧要解决掉,在这方面,国家要提供一些帮助;另一方面,新的体制形成以后,要坚决把好进人关。机构本身就压缩分流了,在新的机构里把不好关,又进来一大堆人,负担又加重。机构改革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减人减负担,乡镇机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农民增加公共服务,提高他们的效率。 

[主持人]:有没有监督乡镇干部选拔的机制?

[嘉宾马晓河]:新机构形成之后,现在有一个监督机制。

如何防止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基层个别地方出现的“路边花”现象?

[主持人]:网友冷眼看天下笑问:有些领导干部认为中央要我们搞农村建设,我们就搞路边花,把资金投入已经有一定发展的村,您认为怎么防止这种做法?

[嘉宾马晓河]: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为农民办好事,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要为自己树立政绩,要搞一个形象工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搞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先搞试点,可以在一些比较容易搞的地方,路边、城边、显眼地方可以搞试点。但是这种试点和典型只是为了下一步进行推广,大面积搞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千万不要搞路边花、搞盆景。试点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步推广,试点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朵花,所以不能变成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树立政治形象的东西。

[嘉宾马晓河]:至于怎么防止?第一,要搞规划。这个规划不是乡镇党委书记或者村长说了算,规划要充分让农民参与,我需要什么,你给我解决什么。第二,实施。实施也是让农民参与,通过村民理事会来实施,实施过程当中,农民来监督、村民理事会来监督。第三,试点满意不满意、好不好,不是干部说了算,而是让农民说了算,我认为这才是衡量它成功不成功的标准。 

[主持人]:网友苹果糖问: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取消农民工这个称呼?农民工究竟是工人还是农民?农民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身份?华西村是不是还是农村?他们不种地,都在工厂做工,应该是工人。

[嘉宾马晓河]:我认为农民工是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固定叫法。农民工从科学意义上讲,它是不合理的。在中国来说,应该按职业来划分群体。比如你是搞农业的,你就叫农民。你是搞工业的,应该叫工人。你是在公司工作,你就应该叫职员。你是在科研单位工作,应该叫科学家。在学校里当老师应该是教师。按照职业来划分群体,这是比较科学的。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名称叫法,它是一种惯性,把农民进城叫农民工。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称会越来越淡化。你有可能住在农村,但是你有可能是股民,有可能是教师,有可能是科学家。随着二元体制的消除,这种名称有可能会改变。在现有的体制下,华西村应该算农村,但是它的农村已经实现了城镇化。城镇化以后,许多农民已经脱离了农业,进入了工厂,变成了工人或者变成了市民,他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