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父亲与张学良接着再谈。赵四小姐带着我和妈妈、弟媳钱妩上山去散步。赵四小姐身体很弱,我们沿着小路上山,走到空中吊桥,在桥头一看,跨在两山之间很长。我初在桥上向下看也有些胆寒,但弟媳妇妩妹和我毫不在乎地放大步子走过去,以后我们又来回走了两次。母亲看我们走,她也跟着走过去。赵四小姐有心脏病,简直不敢动一步,慢慢地叫一个人扶着,走了一节就头昏眼花,心跳不止,只得缩回去。休息了一会,看见我母亲很平安地走了过去,于是她还是鼓足勇气让人扶着勉强走到桥头。这让她很是欣慰,她说在井上温泉已经一年多了,从未去看吊桥,今天非常兴奋,竟然能走过去。
所以,我父亲跟张先生在里面谈什么话,我都不知道,但是我给他们照了两张相,就是那张现在流传很广的张学良与张治中的合影以及父亲母亲与张学良、赵四小姐的众人大合影。
张学良眼泪几乎夺眶而出
在井上温泉感觉没一会功夫就到了下午4点钟,估计张先生也有同感,这是下山的时候了,我们还要赶6点钟由新竹开的火车回台北。于是父亲一行起身告辞,与张先生及赵四小姐握手。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当张先生拉着父亲的手时,他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
我后来从父母《三访张学良》的文章中获悉:张学良将军又托父亲向蒋介石、宋美龄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希望恢复他的人身自由,不一定要做事,蒋先生住在哪里,我就住在哪里;二是不想与护卫(监视)他的刘副官(少将刘乙光)一家同住,希望刘副官一家搬出去,以保持一定的自由和距离。
回到南京后,父亲去总统官邸向蒋介石报告他在台湾看望张学良的情况,并转达了张学良的两点请求,“希望总统予以体恤”。蒋介石听了,只是“啊,啊“地不接话。对张学良的请求不置一词,即谈起别的事情了。父亲又去找宋美龄。宋美龄觉得愧对张学良,并说:“我们对不起张汉卿!”她认为两点要求中,第一点不容易做到,第二点可以帮忙解决。后来,宋美龄就跟蒋介石再三商量,他说我们在那里要给他住得舒服一些,官升少将的刘乙光不久被调走。但是蒋介石对我父亲去看望张学良很不满意。他下手谕要求以后任何人未经他批准,不准去见张学良。
父亲是在张学良1928年“易帜”后才和他相识,并彼此成为知心朋友的。父亲钦佩张学良的胆量和义气,也很同情他的遭遇。双十二事变发生后,当时南京国民党首要对事件主张用军事解决的占多数,父亲是主张政治解决的少数人之一。父亲当时任中央军校教育长,并秘密兼任京沪分区负责长官,正在筹划加强建设上海抗战防御之事。张学良“扣蒋”后,父亲在京沪的36、38两师被调到西北“讨逆”,只剩下87师,父亲一定担心日军借守备空虚而入,但是日军这时候也是选择了观望。何应钦在事变之后即约父亲商议“讨逆”,让父亲与刘峙、顾祝同分别统领三路大军进攻西安,父亲当时拒绝任命,认为军事行动不能“救蒋”。
三访张学良
自1936年张学良将军被拘禁,到1947年间,父亲私下一共去探视了3次。
第一次访问是在1936年12月28日,也就是双十二事变后他送蒋介石到南京。父亲得知张学良被幽禁在鸡鸣山宋子文公馆,便前往宋公馆探望。张学良向父亲表示想“早点回西安”,并希望父亲向蒋介石转达。当时的形势下,父亲没有到蒋面前提及此事。父亲后来曾说:“我们对不起汉卿!当时除在蒋介石面前作落井下石的人外,同汉卿平日私交最好的也不敢为他说话。当然,说也无用。我每想起那次的会见,心中就深感内疚。因为我当时从有关方面已知蒋介石不会放汉卿回西安去,不过在那种情况下,我又不能对他明言。”
父亲于1937年底由淞沪前线转任湖南省主席。1938年9月间,他由长沙赴湘西视察,得知张学良被幽禁在凤凰山,便专程到沅陵拜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