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国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需作新调整

隆国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需作新调整

自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位成员以来,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加入WTO为中国社会的开放观念和规则意识带来了新的教材,为国内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激励。但是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今后中国的路该如何走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近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加入WTO十年后的中国”成果发布会上发布了《加入WTO十年后的中国》一书。《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会议间隙,就未来十年中国将面对哪些新的挑战和冲击、对外开放战略应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等问题,采访了《加入WTO十年后的中国》的作者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 

真正的国际挑战将发生在未来十年 

记者:入世红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不言而喻。中国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入世后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竞争密不可分。我们发现在中国加入WTO十年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您认为未来十年真正的国际挑战将来自哪里? 

隆国强:由于长期准备、积极应对和全民参与,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2001年以来GDP保持了10.7%左右的增速,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然而,真正的国际挑战和外部冲击将来自于经济全球化内在矛盾,来自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未来的关系,来自于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体制、战略和结构调整。 

第一,外部经贸环境将日趋严峻,大国间的动态博弈和对抗的概率明显上升。美国为维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贯不择手段地遏制处于第二位的追赶者。加之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徘徊不前、失业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甚至出现了反全球化的声音和政治压力。未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投资摩擦将更为激烈,对我国经贸政策和体制,如汇率政策、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政策、服务开放等,都会产生巨大压力。 

第二,国内过去成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首先,外向型模式不能再继续下去,要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经济国际化战略互动调整;其次,不平衡战略不能再继续下去,要从“先让少数人富起来”,走向实现“共同富裕”;从先让经济建设率先搞上去,走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再次,政府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推手的模式也不能再继续下去,政府职能必须回归到公共服务、法治和基于规则行事的体制基础上来。 

第三,中国“责任论”带来新的压力。国际社会更多看到中国总量的变化,强调“责任论”,发达国家期望中国在气候变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世界经济再平衡等方面承担更大责任,发展中国家期待中国在对外援助领域投入更多资源。 

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应作出新调整 

记者:新的形势变化给中国今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了新的要求,您认为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需要相应进行哪些调整?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哪些方面? 

隆国强: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政策。中国正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面临新约束和新目标。与此同时,外部环境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对外开放要有新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资金与外汇“双缺口”已经消除,未来的主要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对外关系中,主要任务是实现和平发展。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将有两个重要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对内促进科学发展,对外实现和平发展。 

对外开放战略要有新的重点: 

一是对外开放将从以往以实体经济为主扩展到金融开放、规则制订与全球治理; 

二是贸易和投资从制造业为主转变为制造与服务并重; 

三是跨境投资从“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四是从以维护国内利益为主扩展到维护海外利益; 

五是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将更加均衡。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