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俊:文化的本色与力量

刘汉俊:文化的本色与力量

当今世界,文化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

不同的语言在同一个讲坛上对话,不同的肤色在同一个舞台上翩跹。人类的交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人类的力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速地扩张与延展,生存与毁灭的轮番上演也从来没有如此的频繁与惨烈。

是谁,支配着这个世界的风云际会?

是文化。

19世纪的德国思想家们认为,文化是包括价值、理想和一个社会更高级的思想艺术性、道德性,它不包括技巧、技术和物质的因素,后者是文明。这种观点影响了很多人、很多年代。但也有思想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把一些原始的、一成不变的、非城市的社会,界定为文化,而把更为复杂的、发达的、城市的和动态的社会,界定为文明。

亨廷顿认为,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

文明是文化的高级形态,是文化的结晶体。文化是文明的初级形态、原生态,只有经过提炼的固化的成分才是文明。文化是动词,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文明是名词,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

文化的本色是什么?

文化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财富,也创造文化;人是经济的主体,也是文化的主体,创造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人类在适应自然中形成文化,在改造自然中建设文化。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歌谣,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先民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这种文化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曙色。西方神话与东方神话塑造了不同的众神形象,古希腊神话、古埃及神话、古罗马神话与古代中国神话各有千秋,各成风景,构成不同的文明源流。依山而居,择水而生,文化在定居年代里生成相对稳定的形态;游牧渔猎,南去北归,文化在迁徙岁月中发生流变与融合。文化相对稳定,稳定中有积淀、固化,也有分化、剥落;文化需要融合,融合中有碰撞、对抗,也有裂变、嬗变,在聚与分、动与静、作与息的劳动过程中,文化得以生成和升华。

文化是思想的结晶。黑格尔指出,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没有思想,人类无疑于群氓和僵尸。文化是思想的温床,是人们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生成的土壤,是社会组织关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精神取向、思想学说、道德规范、经济政策、社会遵循、公民职责的基本主张,是个体人关于思维方式、人生信条、处世哲学、行为举止的自我约束。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考察一种文化是否成熟,要看它是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要看它对历史的洞穿力和时代的撞击力有多大,对社会的规范效力和对个体的约束力有多大。文化的感召力来自影响力,影响力在于思想力。一片没有灯塔的大海是黑暗和危险的境地,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是软弱的民族。思想力决定行动力,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思想有多丰富文化才能有多丰富,文化有多厚重思想才能有多厚重。

文化是力量的体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总和是文化。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其实这些定律同样适用于文化范畴,文化形态的相互吸引、文化特质的惯性运动、外力对文化力量的影响,以及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力,无不显示着规律的力量。朝代有兴衰,政权有更迭,社会有进退,国家有兴亡,唯有文化的印记长久存在。大致趋同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基本相同的理想追求、人生信念,相对明晰的精神走向、道德规范,形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力量。推动人类前进的力量在于文化的力量,国家的力量、政党的力量更取决于文化的力量。文化不同的人群因此走到一起,形成凝聚力;相同的人群因此万众一心,形成战斗力。文化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脚下的土壤;只有每一粒微尘富有文化的质地,精神的高塔才能在风霜雪雨中巍峨屹立。没有文化指标支撑的经济指数,是数字的堆而不砌,疲软、松散,立不起、站不久、行不远,一遇风吹草动就土崩瓦解。刚强是一种力量,柔韧也是一种力量,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刚而不折,柔而不软,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审视文化,要望其五色,闻其五音,问其五味,切其血脉,感受脉动的力量。

文化要有灵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记忆是这个民族的根。精神是文化的高地,是文化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国家的品质,一个社会的素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聚与分的标准就是文化;价值观念是个体聚拢、分众聚合的内力,理想信念是聚众前进的旗帜,它们的总和是精神,它让相同的群体找到共同的节拍,让不同的群体发出共性的强音。一个被打倒在地的民族,只要文化一息尚存,散落一地的基因便会在精神的集结号音下,即刻组合成不屈的脊梁,重新站起。地震摧毁雕塑、震裂丰碑只需几秒钟,武力颠覆一国政权可在几日之内,但要彻底征服文化却在百年之后。古罗马占领过古希腊,马其顿征服过古希腊,但古希腊用文化征服了整个西方世界,那每一尊雕塑、每一座神庙、神话史诗中的每一个字句韵律,都是文化的灵魂。典籍可以被付之一炬,文化却可以形销而神不匿。对文化价值的贬损、对文化形象的涂鸦、对文化经典的摧毁,是对精神的阉割和对灵魂的解构,无异于倒戈自戕、自毁长城。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