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俊:文化的本色与力量(3)

刘汉俊:文化的本色与力量(3)

纵观历史,中国并不是一个夜郎自大、拒绝交流的国家。相反,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从总体上来说是积极主动的。中国对佛教、天主教等外来文化的包容,显示了中国文化强大的整合功能,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大度和自信。

贸易传播文化,文化拉动贸易,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京杭运河、唐蕃古道、郑和下西洋、欧洲新航路,都是文化史上跨越时空的伟大壮举。展眼望去,文化古旅,路途迢遥,精细婉约与粗犷豪迈牵手,微风斜雨与旋风狂飙散步,土著文化与殖民文化签约,野蛮与文明擦肩,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同赴一席盛宴。

文化要有反思。反思是哲学的使命,没有反思功能的文化是脆弱的文化,没有反思勇气的文化是没有锐气的文化,缺乏自我批判的文化没有力量。文化反思需要高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大旗,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都有其初始的底色,当我们回观其辉煌的色彩时,不能忽视其斑驳的苔痕,不能视拙笨为古朴、奉糟粕如精华,也不能数典忘祖,戴历史虚无主义的眼镜看自己,拿文化虚无主义的话筒骂祖先。对文化的评点要建立以现实为横坐标、以历史为纵坐标的参照系;交流就是对话,而不是对骂,不同体系下的文化对话要有同一音频的麦克风,否则只能是各拿各号、各吹各调。文化传统不等于传统文化,经过了洗礼、提炼的珍遗才是明珠。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不要照古代的葫芦画今天的瓢,也不要用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太阳。不要把昔日的裹脚布当旗帜去张扬,不要把曾经的长辫子当做尾巴来取乐,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一路领先不等于永远领跑,我们也有过迷茫、踌躇、屈辱。不能因曾经的辉煌而自负,也不能让今人背负古人的包袱。世界不会因你曾经的辉煌而感激你,相反,各国都在为己所用、为己所有,为超越你而竞争,为争夺文化制高点而血拼。就国内而言,市场与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的道德失范、人性贬值、社会失序,给精神大厦构建埋下的隐患,使我们不得不时常反身自省和自警。

文化要为普通大众所掌握。大众是文化的活水源头,大众的参与,是文化创造与传承的前提。文化的前端是语言文字,美丽的语言开启文化的大门,隽永的文字让文化得以留存、流传,开启这两扇大门的金钥匙应掌握在人民大众手中。南美丛林里的玛雅文明曾代表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准,光耀夺目,但其文字只为少数祭司和贵族所掌握。当西班牙军队杀掉这些精英人士后,四处逃窜的普通民众中无人会使用自己的文字,目前仅存的几百个象形文字也鲜有人能解读。突然兴起、又倏然消失的玛雅文明,留下悲歌一曲和谜面无数。不应过多地鄙夷我们的历史,不要苛求先祖们身上的斑点。虽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让历代知识分子记恨于他,但他首创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政策,统一和简化文字,推行简便易写的隶书,让更多的民众百姓掌握了文字书写,实质上是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光这一点,秦始皇足以让后人敬仰。蒙古族本没有文字,靠结草刻木记事,成吉思汗在讨伐乃蛮部时,抓获一个名叫塔塔统阿的掌印官,他让这个畏兀儿人留在自己身边,一边用畏兀儿文字按蒙古语发音记录他的律令,一边教王子们学习,这就是“畏兀字书”。叱咤风云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用畏兀字书留下第一部蒙古民族的史记——《蒙古秘史》。他这样警告部下:如果你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语言、文字,乃至民族,我将会随时回来惩罚你们!成吉思汗创造了文字,也留下了历史。一种文明的失落,首先是语言文字的式微。语言文字被解构,民心浇铸的基座就会动摇。推广语言就是普及文化,当英语成为各国交流的媒介,英语国家的文化自然成了流行和强势文化;国外汉语渐热,意味着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得到更多的认同。劳动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前提和基础。精英文化需要培植,草根文化同样需要呵护,这是大众文化的主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经典地描述了“离离原上草”的生命力。文化的影响力来自大众,也引领大众,一种影响不了自身民众的文化遑论国际影响力。构筑最广大民众认同的文化,是一种文化责任。

文化需要强健的支持系统。文化需要政治力量的支持、经济力量的支撑、科技力量的推进、法治力量的保护、道德力量的约束和传播力量的推广。互联网掀起了整合全球文化的浪潮,这是对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对文化市场的重新瓜分,其趋势不可逆转,其波及之深、之广、之久,尚不能探底。文化与技术的联袂,分蘖出多种新的文化。一方面人人都住进“地球村”成为聚众,另一方面又回归“部落化”成为分众,人机交流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新的网格正在划分新的人际单元,人成了互联网的奴隶。面对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出现新的变局,文化在呼唤正义、呼唤道德、呼唤理性,文化竞争不仅适应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更应该遵循权利与义务、责任与效益、秩序与自由的游戏规则。

国家文化正日益显示其存在的力量。我们必须在全球主义的关照下,审视国家主义。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十分看重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国家文化的建设和高扬,是一项明智的选择。国家文化是国家制度、国家利益、国家观念、国家安全、国家精神的总括,它包括政治制度、思想道德、社会伦理、法律规范、人际关系等具体内容。国家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体系,本质是国家利益,关键是社会认同。美国精神、日本精神都是以围绕“国家”这个关键词进行提炼的,尤其在危机面前,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没有疆域观念,没有国籍概念,没有安全意识,就会失去自我。民族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基础,国家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不少国家致力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和平、和谐、和睦,但常常并不奏效;如果以国家的名义动员民众,往往一呼百应。在包括国家恐怖主义在内的危机频发、利益冲突增多,各国都强调国家权力、国家利益的今天,当以国家文化的政治力量激发储藏在民族文化中的原生力量。

体察文化的本色,让我们获得一个新的认知角度;审视文化的力量,使我们有了一个新的用力角度。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