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铭 :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方铭 :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思想者小传

方铭 1964年生,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代会长,《中国楚辞学》主编。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及思想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战国文学史》、《战国文学史论》、《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期待与坠落:秦汉文人心态史》等,主编有《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等。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不仅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受人推崇,同时,他还作为一个忠臣和爱国主义者而广泛受人尊敬,历2000年而不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是屈原的纪念日。屈原也是具国际影响力的伟大诗人。 1952年开始,总部设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 “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每年推举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当年获选的是法国作家雨果、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俄国作家果戈理和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森纳。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在中国诗人中推举一位世界文化名人,最终他们选定了屈原,同年获选的还有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作家拉伯雷以及古巴作家何塞·马蒂。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进入 “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屈原不仅仅是世界文化名人,同时,他的作品及精神价值,也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纪念屈原?

“清廉忠信贤人”之典范

从古至今,屈原作为一个具有“清廉”、“忠信”美德的 “贤人”形象,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各级官员模范人格的定位,也是中国古代人对屈原抱有深刻同情和敬仰的历史原因。

对于屈原的研究,始于对屈原价值的探索,这个探索,从战国时期的宋玉就已经开始了。王逸 《楚辞章句·九辩序》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而《九辩》说:“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宋玉悯惜其师之“忠”,“忠”是就屈原的人格而言;宋玉说“贫士失职”,“士”是就屈原的才能而言。简单地说,屈原是一个忠而有才、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

班固《离骚序》说:“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与日月争光可也。 ”刘安是西汉初期人,他除了高度赞扬屈原《离骚》的价值之外,着重强调屈原的“清”,即处污泥之中,而不受污染,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

司马迁继承了刘安的观点,认为屈原“忠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指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衏顾楚国,系心怀王”,有“存君兴国”之义。同时,司马迁还突出了屈原作为“贤”者的价值:“余读 《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司马迁强调屈原可周游诸侯,无有不重视者,屈原的资本就是因“彼其材”。

班固《离骚序》不同意刘安把屈原的作品和六经相提并论,但认为“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屈原本人“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班固指出,“屈原初事怀王,甚见信任。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其宠,谗之王,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班固虽然对屈原的处世智慧有所质疑,但同样认为屈原是“忠信”之人,是“妙才”。

王逸与屈原有同乡之谊,因此,把屈原的作品《离骚》提到了“经”的地位。 《楚辞章句·九思序》说:“《九思》者,王逸之所作也。逸,南阳(一作南郡)人,博雅多览,读楚辞而伤愍屈原,故为之作解。”又说:“逸与屈原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王逸推崇屈原,对屈原的定位,继承了他的前辈的观点,即“清”、“忠”、“贤”。《楚辞章句·离骚序》说,屈原“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从宋玉到王逸,确立了屈原作为一个具有“清廉”、“忠信”美德的“贤人”形象。这个历史定位,成为屈原形象的最基本的内涵。清廉、忠信、贤人,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各级官员模范人格的定位,也是中国古代人对屈原抱有深刻同情和敬仰的历史原因。而“贤人”定位,也使屈原和孔子的“圣人”境界相区别。《白虎通义·圣人》说:“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孔子既有坚守,又通权达变,其境界与屈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生不逢时的政治家

屈原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政治家。这是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在20世纪的某一特定阶段,不少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批判或质疑。但是,屈原却一直为主流政治意识和文化意识所肯定,当然,这个幸运,也带来了屈原价值的多面性描述。如在“伟大的人民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的称号之外,在上世纪70年代开展的评法批儒运动中,屈原被描述为法家,而在1977年以后,屈原则作为政治改革家而常被改革派所提及。

一个是作为文学家的屈原,一个是作为政治家的屈原,该如何评判?胡适先生曾主张抛开屈原的政治活动来讨论屈原作品的意义,而林庚先生则认为屈原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文学活动是和政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显然,林庚先生的观点,更体现了知人论世的观念。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对屈原的把握,离不开屈原的政治活动。抓住屈原的政治活动轨迹,才能准确把握屈原作品的内涵。屈原的价值,体现为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人格的完美结合。屈原的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他的政治活动和政治遭遇,以及政治活动和政治遭遇所带来的思想感情方面的期待与沮丧、希望与失望;而他的政治活动和政治遭遇,又是通过他的作品广为人知的。如果没有屈原的作品,我们就无法了解屈原的遭遇;如果没有经历坎坷的遭遇,屈原可能不会创作这些作品,即使有所创作,他的作品也不会有这么久远的力量。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曾提到,屈原被放逐后,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哀惜屈原”,“思念屈原”,因此,“因共论述”,“因叙其辞”,“以相教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屈原的高尚行义和奇玮文采,没有对屈原的哀惜和同情,屈原的作品是否能够流传,就是一个未知数。

屈原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政治家。这是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春秋、战国之交,随着晋国的分裂,楚国的衰落,春秋时的晋、楚两极世界变成了秦国独大的一极世界。探究秦国之所以兴、楚国之所以衰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秦国有政治优势。秦国自春秋秦穆公开始,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秦国的重要岗位,不但向秦国人开放,而且向各诸侯国的人才开放。 《史记·孔子世家》载,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访问鲁国,齐景公问孔子说:“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孔子回答说:“秦虽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爵之大夫,起垒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秦穆公的志大中正,礼贤下士,正是秦国由霸而王的基础。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