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鲁洪生:辩证分析《周易》的现代价值(2)

《周易》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类比联想。天行健与君子自强不息之间是什么关系?相似。人要向天那样自强不息,人要向大地那样厚德载物,这就是古人说的格物。从《大学》的八德来切入了解中国文化内在结构,利用我们现在的这种思维方式、逻辑方法把它进行归纳,中国文化大概就是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格物。格本来是道,自,自身,格物联系起来就是感悟外物到自身。悟是可以看到的,是天象,其中蕴含着抽象的天道,要格它,感悟它。格调不一样,对同一个物所格出来的义理高低深浅也不一样。事实皆可格,就连杯子都可以格,孔子怎么格?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因为器皿的作用太单一,而且被动,用它才可能发挥作用,君子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前途放在别人手里,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样是器,唐太宗怎么格?用人如器,器有大小,有精致、有粗糙,大器大用,小器小用,他格出用人的道理来。

把这个跟中国人讲是很容易的,因为中国人到现在仍旧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给外国人讲就费劲了,因为外国人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进入相对理性的思考阶段,它有逻辑学,而中国到了现在对逻辑学也不是很重视。原来初中、高中的课本里面还多少有逻辑学的常识,学生还知道什么叫演义、归纳、类比,几次教学改革之后把这个改革的干干净净,这是退步。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写过一本《原始思维》,他看了《史记》的法文译本以后,觉得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世界上还有通过观察天象来推测人世的民族,因此,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在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擅于把相似、相关的关系看作是逻辑的关联,主观上看作、当作,而不是客观上它是一种逻辑的必然。

有一年高考的作文题是《我有一双隐形翅膀》,孩子不知道,说自己哪有翅膀啊。这个时候就需要理解这就是格物,只要天和人之间相似、相关就可以联系起来,就可以把它当作逻辑的关联。后来高考又出了一篇《仰望星空》,判卷老师回来说是一边判一边笑,孩子不懂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就知道实话实说,说仰望星空,是因为什么都看不着,污染太严重了,说的是实话,但不是出题者的本意。出题者的本意是说仰望星空那一定是要有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实际指的是如何实现理想,它跟《我有一双隐形翅膀》是一个路数。

王国维说人生三大境界,他的表述都是格物,可以用古人的话来说自己的意思,可以用儿女之情说君臣之事,格物就是这样,因为天人是合一的,所以就可以用天象说人世,用他人的话来说我的意思,借男女之事来说君臣之意。因为在《周易》里边一阴一阳两个符号,阳可以代表男性,代表夫君,代表君子,代表君主,阴代表女性,代表妻子,代表臣,白居易的《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门前冷落车马稀”,表面写的琵琶女,实际写谁呢?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女被丈夫抛弃了,白居易被君主抛弃了。所以在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背景之下,臣子的智慧只能借天说人世,只能委婉、含蓄、拐弯抹角、含沙射影、以小说大、以近说远,借儿女之情说君臣之事,棉里藏针,水中月、镜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神龙见首不见尾,都是天人合一这种思维方式派生的。掌握了这一点才能掌握中国文化,中国人的话常常是意在言外。

王国维说人生三大境界,第一个境界是要有远大理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第二个境界是要努力去实现远大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憔悴所描述的是结果,用憔悴来让你想象他努力奋斗到什么程度。这本来写的男女之间的相思,王国维借用来表达人的努力、拼搏、奋斗的过程。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最后突然间豁然开朗、顿悟。这就是类比的思维方式在起作用。

向天学习的目的是道德提升。用《周易》、《易传》里面说的话就是“夫大人者,以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所以合才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核心的概念。张艺谋在奥运会开幕式最出彩的就在活字印刷术上字的选择,当时他说有四种可能,最后选了合。

正心,就是按规律办事,不偏不倚就是中,既中且正,到儒家变成中庸,所以天道的道也是格出来的,天道的本意是人走的道路,只不过这个路有一个特点,即只有一个方向可以到达或者到达目的地只此一条路,比如必由之路,格出一个道理、规律,古人已经意识到规律的存在,但他就是没有那种足够的思辨术语来理性地表达。比方说,小孩还没有生下来,但是决定生老病死的规律已然存在,种子还没有种下去,但它的生长的规律已然存在。这是站在个体的经验、角度的一种认知或者表述,古人就是把道作为世界本源,但是我们现在朴实性的、思辨的哲学认为这种表述是有问题的,我们现在讲思辨哲学认为规律是物质运动的属性,属性不能脱离物质本身而孤立存在,所以这就是古代哲学家用现在的哲学来判断他的关键性的失误,但是在当时又没有这种自觉的哲学,更多的处在一个自发的、自然的阶段,所以,应该理解这种不正确表达当中的合理的因素。

修身,即修养自身,修身里面有道德的,有智慧的,有能力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格外注重教育。两汉时期流传的民间谚语有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 意思是说你给孩子留下一框一框的黄金,不如把这个黄金作为教育投资,教他学会一种经。到两宋时期就更不得了,那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话说的虽然庸俗了一点,但是有合理的成分。

道德提升、能力提升的目的是什么?中国跟西方不同,西方的研究有一些可能是纯理论的,纯思辨的,更束之高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都指向现实,都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要用,学以致用,转化为能力。

接下来看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齐家、治国还是平天下都是从哪里开始?学习,从道德提升开始。所以总的来看,中国文化非常简单,就是学习,然后道德提升,再道德实践。用《周易》里面的话说就是“一有太极,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都属于格物阶段,都属于对天的认识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八卦。三幺构成一卦,八卦天地雷声火水风,能够预测人的吉凶,预测未来,而且《周易》告诉世人,这个未来并不是固定的,是可以改变的,通过人的智慧、道德、能力来改变,趋吉避凶。《周易》当中所说的决定人未来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的在《周易》里边叫做实或命,这不是个体能够改变的,这是规律。像我们这代人,生下来就是二两粮,接着又是上山下乡,好不容易回城了,没有房子,又下岗待业,这不是个人能决定的,这是社会的一个实,所以在《周易》当中它的大智慧是“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我们现在说与时俱进,就从这脱颖而来。既然客观因素不能改变,《周易》借天的权威告诫人们,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孔子为什么到晚年那么喜欢《周易》,喜欢到什么程度?形影不离,平时在家里,《周易》就在身边,拽过来就读,出门也要把它带上,其实《周易》最初古经就是450句话,孔子的智力看一遍基本能烂熟了,但是,孔子在于格,在感悟,他格出了深奥的道理。子恭不理解,就去问老师为什么到晚年喜欢这种书?孔子说我喜欢《周易》和巫官不一样,巫官是为了预测算卦,我是从中读出了义理,“吾求其德而已,君子德行焉求福,仁义焉求吉”。就是说《周易》借天的力量告诉你德行、仁义才能趋吉避凶,而德行、仁义由谁来决定,是由自己的修养、能力决定的。所以,八卦能够预测吉凶,但是这个吉凶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的。

第三个阶段是成就大业。如果一个人能够通过个人的能力和道德的提升来趋吉避凶,就能够成就大业,成就大业不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吗?所以中国文化大的角度看,就是从学习到道德提升,再到道德实践。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