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在解决三大忧患上的启示
《周易》所述的内容虽然不能根本地解决前面提到的三重忧患,但是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淡化人所面临的三重矛盾冲突。
首先是解决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忧患。比如在学完《周易》之后,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那《周易》告诉你提升智慧化痛苦为快乐。我们对应贪、嗔、痴、慢来解读《周易》,《周易》里面有讼卦,就是因为你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了,才会发生诉讼,那《周易》告诉你知足常乐,要满足于祖上留下来的一些财富和职位,不要贪婪。慢,《周易》里面有谦卦,谦虚,同仁大有,大有之后要谦,卦象是上面是大地,下面是山,怎么理解呢?山本来应该大地之上,但是山却主动把自己放在大地之下,一种低调的表现。《周易》把谦虚看作是为德之柄。嗔是嗔怒,《周易》中有阴阳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它最核心的理念是平衡,从心态上来说叫平和。我们都说养生四要素,戒烟、戒酒、适当运动和心态平和,前三者都好操作,最难的是保持心态平和,能活90岁以上过百岁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快乐。快乐是可以由人来去争取的,同样的事情,不同心态、不同修养的人就可能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所以,一定要向《周易》学习,学习那种顺其自然、快乐的人生观,既然发生了就只能面对,如果你陷入痛苦之中无法自拔,那就是加重了损失,自我折磨,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持心态平和。
其次是和整个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忧患。我们先说最小的单位——和家人。《周易》讲的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权衡,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全取其轻,个人同家庭绝对没有什么原则上的矛盾,需要的是相互权衡。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事实都是相对的,此一时,彼一时,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权衡一下。
人与社会的矛盾,实际上就是自己的私德、私欲和社会公德之间的矛盾冲突,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克己复礼,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公德的标准。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社会规范,人与人之间就和谐了,家庭就和谐了,实际上和谐真的是有必要双方理智地做出妥协让步。
最后是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忧患。人面对死亡的思考,派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人生观:积极进取的儒家的人生观;追求逍遥快乐的道家的人生观;佛家的普渡众生的人生观;世俗的人生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四种人生观在理论上能分得很清,但是在现实中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组合。面对自然,《周易》里面说打猎不能四面合围,而是网开一面,这让西方的哲人非常的震撼。《孟子》里面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树没有长成熟不能砍,这一点,日本做的比我们好,他们的树一棵也不让砍。网眼小于四寸的不能到深水里捕鱼,考虑着百年大计,我这么说你就知道中国人古代的大智慧了。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