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

[中图分类号] D610.4;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11-003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系统部署了新征程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该讲话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真理光辉的重要文献,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创造性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亘古永存的课题。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基于人类中心主义、“主客二分”的哲学,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超负荷消耗和巨大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其中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导致人与自然关系高度紧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和谐共生,坚持越发展越保护,越保护越要发展,指导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五个重大关系中,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居于管总和引领地位,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要更好把握和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保护,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水平保护的根本。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区、行业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资源过度开采、粗放利用,消耗大、浪费多,造成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因此,必须转换发展思路,坚持高质量发展,把绿色低碳新发展方式的形成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要以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理念为引领,加快形成以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坚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先于人类存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从根本上为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着力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从方法论和实践论看,根本在于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坚决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了环境污染防治重点突破,极大增强了全党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信心、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更加注重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点面结合,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可以说,重点论和系统论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最宝贵的经验之一。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一些领域如空气治理尽管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母亲河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因此,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抓主要矛盾,坚持重点攻关、重点突破,以更高标准从“坚决打好”转向“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特别是要着力推动重点攻关,逐步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转变为向人民群众提供更优美环境和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必须更好坚持系统思维,着力提升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在过去几年,党中央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整合职能,改变污染防治上九龙治水的状况,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支撑;破除“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壁垒,协调联动贯通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在新征程上更好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尤其要统筹好生态环境部门同经济决策部门、科技创新部门、教育部门等之间的协同关系,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自然恢复是指不依靠人工干预或以最小化的人工干预措施达到生态恢复目标。人工修复是指依靠人工干预或诱导达到生态恢复目标,是生态修复的最基本方法。如我国近年来在修复森林生态系统方面,以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的动态平衡为切入点,进行系统认知和体系设计,保育并举,改善了天然林的林分结构;针对重金属污染区,通过人工修复消除威胁,人工修复—自然恢复交替运用,全面提升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能力。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各地在城市工作中更加重视生态美化和生态修复与保护。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人工修复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城市规划时,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不能打破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许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这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自然生态。”以这种方式进行所谓的生态美化和生态修复与保护,本质上是一种形式主义,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损害。在进行人工修复时,要顺应自然而不能盲目地改造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停止那些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不填埋河湖、湿地、水田,不用水泥裹死原生态河流,避免使城市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要改变简单粗暴的治理方式,遵循生态环境发展规律,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激发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探索生态保护治理新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设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等。诸多国家公园的设立,极大地提升和改善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水平,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增强了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自然资产。要充分借鉴国家公园建设经验,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更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和稳定性。

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建立了科学完备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了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特别是党中央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全面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我们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形成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有效约束,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在党中央明确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作用,形成内生动力机制,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换言之,突破绿色低碳的关键核心技术、建设蓬勃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文明社会的经济基础。外部约束不是目的,而是要倒逼生态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内生动力就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市场机制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要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自20世纪末以来,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特别是进入21世纪短短20多年,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极大地扩大和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传统认识,也加深了人类对未知星系的认识。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进一步证明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我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要实现由参与者、重要贡献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就必须抢抓新一轮数字科技革命机遇,持续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瓶颈问题。

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统筹美丽中国建设和清洁美丽世界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表明中国将用30年左右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的降幅,用世界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从总体上看,实现“双碳”目标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在“两个大局”背景下建设美丽中国和人类共有地球家园、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战略抉择。当前,国际和平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个别发达国家退出一些全球合作机制。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和实践,体现了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为不确定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确定性。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是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想的战略抉择;这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这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因此,必须立足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破立并举、通盘谋划、稳扎稳打,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黄承梁,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