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国进民退”

有感于“国进民退”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一直是中国推动改革发展、激活中国经济的最为重要的力量,可以说,中国有今日的经济成就相当大程度有赖于民营经济的推动。从 1997年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份额,中国50%的上缴税收、60%的进出口总额和75%的城镇就业机会都来自民营中小企业。没有民营经济的 发展,没有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性,就不可能有中国的今天,虽然民营经济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相比其贡献来讲,微不足道。站在中国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今 后20-30年,中国能否持续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能否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关键是能否保持民营经济的活力、动力和创造性,能否培育出一大批具 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民营大企业,与本土的国有大企业并驾齐驱,逐鹿世界。中国民营企业真正强大之日,才是中国经济实力真正称雄全球之时。

如是看来,中国各级政府应当大力扶持发展民营企业,起码能够让民营企业享受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一样的待遇,事实上,多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并没有得到公 平待遇。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民营企业获得的一些政策、土地、资金等发展资源,往往都是通过并不情愿的方式得来的,这既增加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成本,毒化了 政商关系,也扭曲了民营企业自身的社会形象。改革开放30年了,按理说,这样的情形应当有所改观,然而很难,民营企业至今仍然是一个苦孩子,有些还被逼成 坏孩子,当然本来就想做坏的少数民企除外。

公平待遇谈何容易!

自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高调应对,4万亿等刺激计划全球瞩目。然而4万亿投资计划中,绝大部分为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其中收益好的基建项目和工业投 资项目,近90%的被国有大中型企业获得,民营企业几无参与;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也是大型国企受益最多,民营企业难分杯羹,尤其民营中小企业,这些对 中国就业贡献最大的企业更是靠边站,困难重重,无人关心。出现这样的可谓之为:“习惯性抛弃”的情形在中国已经司空见惯。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次经济调控 或者经济不景气,都伴随有“民企被抛”现象的发生。不被收整替罪已是幸运。国家发改委的发言人坦言, 4万亿元一揽子计划投资力度很大,但其中一些投资项目,带动社会投资的作用并不大,甚至对社会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使得经济增长没上去。以铁路投资为例,用 于投资铁路虽有1.6万亿元,但是效益好的路段归铁道部修,效益不好的才让民营企业进入,民营企业家自然不愿干。如果社会投资没有跟进,投资效率和拉动作 用就会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象长三角这样市场化发育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今年以来,大演“国进民退”。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域都相继宣布,高速公 路建设放弃之前“经营性公路”的投融资模式,转而全部改为政府“收费还贷型”公路,这意味着民营资本将被排斥出局,非但没有被照顾分到一杯羹,甚至连已经 享有的微弱竞争的机会都被剥夺。其实,早在刺激计划宣布抛出时,就有中外许多专家担忧其拉动作用,以及其可能进一步扭曲中国经济结构,导致腐败,给长期发 展带来严重后果。这样的救助计划令人堪忧。

问题远不止此!

今年以来,民营的宁波钢铁、日照钢铁面临被国企宝钢、山东钢铁重组的局面;同样地,民营的航空企业奥凯航空、东星航空、鹰联航空面临被国有航空企业吞并或 重组的厄运。问题是,一直以来,民营航空企业难以享受与国有航空企业同样的诸多待遇,艰难运营,勉力支撑。此番遭遇危机,恰为国有航空企业提供了机会,显 然重组并不是公平竞争,更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的并不是优胜劣汰,国有企业拿着国家的注资和银行的优惠贷款来并购,有些趁火打劫的意味,这样的资源分配 对航空业的长期发展,有序竞争,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是不合理的。排斥民间资本的情况在石油、煤炭、机械等行业也存在,

为什么民营企业屡屡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被忽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缘于所有制的差别,而不是以投资效率来论,不是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考量。国有企业是亲儿子,民营企业是养子,最差的亲儿子还是亲的,最好的养子终非亲生。

细观之,其实,最近几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境遇没有得到过实质性的改善,获得到了过口惠而不实的一些政策承诺,发展的天平一直向国有企业倾斜,也不如外资,回头看,无形中其实更加剧了不平等。

以2004年宏观调控下,民企江苏铁本被整肃为始,其苗头即已显现(铁本案现只是一个已主动补缴税款的一般逃税案)。为避嫌疑,2005年2月,国务院出 台了《关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第一条第一款就旗帜鲜明地写:“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明确支持民企 进入垄断行业,强调要排除对民企的种种歧视,允许其进入银行、铁路、邮电、民用航空等多个领域。中国民营资本一度感到春天来了,从现在来看,真正的春天尚 未到来,这个大饼还不能很好的吃。 国企的强势复归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对今后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我们延误了比一般意义上的产业调整更重要而深刻的调整?难道我们要以国有企业的全面扩 张迎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吗?(完)

责任编辑:焦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