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2020年中国经济前瞻

郑新立:2020年中国经济前瞻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持续了23年。从1978~20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93倍,年均增长9.4%。在韩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上,高速增长期曾持续了30年,从1961~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日本的高速增长期曾持续了20年,从1954~1973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未来10年到20年,中国能不能保持前20年快速发展的势头,也就是说,中国的快速增长期到底能持续多久,与韩国、日本相比,中国的快速增长期会呈现什么特点,这将主要取决于我们主观的努力,也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从国内条件来分析,我认为,从现在起到2010年和2020年,支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是具备的。

首先,从市场需求来看,只要善于把潜在的国内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就完全能够保持足够大的需求容量,以拉动经济在未来18年的时间内实现快速增长。因为,2001年中国人均GDP只有7579元,按现行市场汇率计算,只有924美元。而韩国1991年高速增长期结束时,人均GNP达6498美元,是目前中国人均水平的7倍多。日本在1975年高速增长期结束时,人均GNP也达4471美元,不考虑美元价格变化因素,也是目前中国人均水平的近5倍。这就是说,中国目前的人均GDP仍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按世界银行计算,刚刚进入世界人均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真正走上农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道路的地区,仅仅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一些沿海地区。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尚未释放出来。未来18年,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走上工业化的道路,8亿农村人口能够享受到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他们的衣、食、住、行、用条件得以改善,就将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未来18年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

其次,中国的高储蓄率可以支持高投资率,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条件。中国人民有着勤劳节俭的传统观念,尽管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但储蓄率可达40%左右,可以使投资率保持在37%左右。世界银行的专家认为,这是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真正诀窍所在。目前中国各类银行的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8万亿元,居民个人购买国债总额1.4万亿元,个人拥有股票市值1.3万亿元,居民个人拥有金融资产总额达10万亿元以上。可以预见,在未来18年内,居民储蓄和购买股票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这将为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三,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环境改善,教育事业的发展准备了充足的人才条件,为今后18年经济的腾飞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加大了对能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打破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特别是随着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在2010年的建成,航空、铁路、水路运输的发展,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已经形成。能源、钢铁等主要原材料的产量已居世界前列,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每生产单位GDP的物质消耗将会逐步降低,加之新的节能、节材技术的推广,仅以现有的能源、原材料消耗,即可支持GDP的翻番。目前中国的能源、原材料消耗总量超过日本,但GDP总量仅为日本的1/4,充分说明中国物质消耗方面巨大的节约潜力。这些年我们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在校大学生人数比1997年前增加了一倍多。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可以基本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第四,改革开放将进一步释放出体制上的活力,为今后18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全国统一、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全社会的劳动效率。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将会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浙江省这几年在经济增长、扩大出口和农民收入增长方面,都领先于全国,主要得益于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浙江的发展模式必将影响和带动全国的发展。如果在今后18年,全国有一半的省象浙江这样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就有6亿多人口释放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巨大能量,形成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力量。此外,中国加入WTO,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外资将会持续流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同中国丰富的低成本的劳动力相结合,将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使那些未到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中心将成为必然趋势。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同全球经济融为一体。中国将更加开放。这对未来18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将是一个积极的推动因素。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的稳定。经过20多年改革发展的实践,在宏观调控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会了如何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既能治理通货膨胀,又能应对需求不足。特别是吸取了亚洲金融危机中各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将会高度警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避免国际金融波动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这对今后18年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预测2010年中国GDP的总量,将会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7.5%左右。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会比2010年再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7.2%左右。到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4万亿美元,届时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人均GDP达到2700美元左右。

实现今后18年的快速增长,在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上,必须牢牢把握并解决以下问题:

(一) 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主要依靠内需支持经济增长。

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需求不足的矛盾。经济增长由过去的供给约束型转为需求约束型。如何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消费政策的调整,把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市场购买的需求,是宏观调控面临的重大课题。这几年,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缓解了需求不足的矛盾,但这个问题远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已达22.8%,即使扣除加工贸易的50%左右,出口依存度也不算低。所以,扩大内需应成为解决需求不足矛盾的主要着力点。同时,也只有着力扩大内需,才能使经济发展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这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扩大内需的重点是增加消费。在城镇,近期消费的热点是行、通讯、住、教育、旅游。今年1~5月,汽车消费增长60%以上,主要是私人购买轿车的增长;用于通讯的消费增长50%以上,主要是移动电话的增长;用于住房的消费增长30%以上,主要是购买住房支出的增长。用于教育和旅游的支出增长也在两位数以上。估计这些新的消费热点将会持续一个较长时间,特别是轿车进入家庭的排浪式消费热潮预计将出现在2005年前后。因为那时汽车进口关税将降到加入WTO承诺的水平,汽车的消费环境将进一步改善。汽车进入家庭,将引起中国城市布局、城乡面貌的根本变化,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任何一种商品不可替代的。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