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成都经验符合经济规律,挡不住!(3)

周其仁:成都经验符合经济规律,挡不住!(3)

大饥荒换来财产权利界定第一道线

搜狐财经:到1958年,农民已经做出一些纠正措施,包产到户这样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了。

周其仁:一个就是分自留地,还有一个就是包产到户,1959年到1961年就出现了。当时有各种名称,如河南叫“借地”,即农民向集体借土地来耕作。这一个“借”字,或一个“包”字,实际上就等于划了一道边界: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了,我跟你借,或你包给我种。

搜狐财经:这种做法已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周其仁:是的,实际上是把劳动力跟土地结合的方式,与国家政权力的行使之间,重新划出一道线来,你国家不能一马平川就这么趟过来,包产到户就是这么发生的。基层饿死人了,又没有那么多返销粮,大家一起种又种不好,那就借啊、包啊。

搜狐财经:但这种尝试很快被打回去了。

周其仁:也没有很快。在困难的时候,据说安徽省委书记跟毛主席汇报搞包产到户,毛主席还说你们搞得好,我来总结经验。高层很多领导做了调查以后也都是支持的,包括邓小平、陈云,都是支持的,刘少奇、周恩来都是支持的。或者至少认为这作为一个过渡的权宜之计,是可以用的。

但毛主席后来又不同意了,而且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商量余地。陈云向他汇报以后,他当时没表态,但第二天消息出来就不一样了。然后全国开始纠偏,开始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这就把经济政策的纠错上升到阶级斗争、党内斗争的高度。这个东西一来,谁还敢实事求是?大大增加了讲真话的成本嘛。谁愿意当阶级敌人,谁愿意当右倾?多数人只好跟那个风。后来责任田、包产到户基本上被纠正了,只有少数地方还秘密保留。

大饥荒也有一个正面成果,那就是自留地,基本上是留住了。后来只不过是面积缩小了。另外仅在少数地方如大寨,所谓先进的社队才完全取消了自留地。全国多数地方这一块还是留着,只不过换了各种各样的名称,比如口粮田、菜地或者别的什么。这是大饥荒换来了财产权利界定的第一道线,这说明权利的界限,每一道都来得不容易。

搜狐财经:但代价未免太大了一点。

周其仁:是啊,代价已经付出,覆水不可收。

搜狐财经:集体化当时这么容易推行,是因为土地是政府送给农民的吗?

周其仁:不是送给农民的,是用政治运动领导农民分得的土地,因为政治力量足够强大。农民的地里哪来的?一块是他祖祖辈辈有的,还有一块是在土改运动中分配来的,分配的领导者就是毛主席共产党,所以后来毛主席共产党号召重新合作化,农民合不合?这个逻辑是非常强有力。集体化很容易就推行开来,一个是学前苏联,一个是国家意识形态,还有一个就是路径依赖。我在广西看到过集体化工作队的讲话,说土地是毛主席领我们分的,毛主席号召重新合起来,你不合那对不起了,这个也没有错啊。所以逻辑上它是一体的。

耕地紧张导致土地用途管制壁垒越来越高

搜狐财经:土地包产到户只是多个产权其中一项。农民有一定使用权,可以拿它种地,但是不一定能拿它盖房盖工厂,也不能转让出去,这两项重要的权利都还没有。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农民可以自己决定土地的用途,或者转让给别人。

周其仁:这要分开谈。农业用地转让已经合法了,这块地包给你种,然后让它变成承包权长期化,长久化。“长久化”就必须有转让权相配合啊。比如有的农民转工转商,干别的事情去了,有更高的收入机会,能不能把这个土地转让了?这个在上世纪80年代政策上就允许了,2002年的《土地承包法》里正式确认了,实践当中也可行了,大量的农地转包已经发生。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土地用途要不要国家进行管制。事实上早年是不管制的,因为地那么多,要盖房就盖。这是他农民集体的地。但是到了1980年代早期包产到户以后,发生一个很大的问题,农民卖的粮食多了,有了余钱,开始大量盖新房。盖新房就要占耕地。我们国家有一个耕地紧缺的问题,人多地少,这种情况大量发生,引起了政策方面的反应,国务院发文件说要管理农村的建设用地,这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就开始了。

当时问题没有那么严重,所以开始还比较宽松,大体是说要订一些规矩,不能说这个地包给你,想盖房就盖房,想挖坟就挖坟,想挖土就挖土,这个是要出问题的。

早年是说要有一定用途管制,但是当时没有用这个词儿,是说要确定一些原则,以各省为单位。有一些原则后来是被接受了,比如一户一宅,一户人家只能有一个宅子,不能一户多宅。而且当时的背景下,土地是有收税功能的,要给国家交粮食,这个粮食价格比较低,其实是收税功能。因此,某种程度上,耕地是国家的税基,但你盖了房就不是税基了。所以国家干预了,让各省制定具体政策,一户一宅就是这样出台的,每户按人口决定占用土地的面积,比如人均35平米,30平米,加上一定的公共配套,诸如此类。但政策制定以后执行的情况也不是那么好,因为这和农民多年的习惯不一样,盖个房就盖个房了。后来遇到一些新情况,有些地区发展出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也要占地啊,不能把工厂盖在空中啊。乡镇企业用地一般在公社范围内报批,后来要求到县政府报批。这个也占到很多地,尤其你看像广东,现在搞三旧改造(旧村庄,旧工业厂房,旧街道)就是这么来的。港资大量进来的时候放哪去?劳动密集的行业就是要占很多地,所以珠三角全成了水泥架构。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对经济增长、解决农民就业,但确实有一个耕地占得偏多的问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