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沉浮:行业洗牌后,技术+成本将更重要

风电沉浮:行业洗牌后,技术+成本将更重要

“当时我们多么有名气,现在所有银行见到我们就像碰到鬼一样。我们贷了那么多款,政府应该出来挺一下的,但我们打了多少报告,跟政府谈了多少次,谁来管?没人管。”无锡桥联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桥联风电)的副总裁曹一平,言语中尽显失落和懊恼。

2004年,无锡的另一家风电零部件企业吉鑫科技希望与桥联合作,由前者负责铸造,桥联负责机加工。一段时间后,双方的合作又因故终止。

但风电零部件需求的疯涨让桥联看到了机会。2005年,桥联开始着手进军风电零部件制造。虽然是从零开始,但桥联自认为做风电有优势:“有生产大型设备的能力,有机加工的能力。”

在进入风电行业之前,桥联集团是一家从事塑机、冶金、数控机床等业务的民营企业,在重工业集聚的无锡,大大小小的冶金、机械加工企业随处可见。

2007年,在无锡财政局任职多年的曹一平,放弃“金饭碗”,被以优厚条件吸引至舅舅唐法林创立的桥联风电。与现状比,前几年的桥联风电的确风光至极。

从公布的数据看,桥联风电前几年飞速增长:2007年,其销售额为5000多万元,净利润约2500万元;2008年,“销售收入将达8亿元,净利润力争实现2亿”;而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销售额和利润都比2008年有稳定增长”。

桥联风电自2007年开始的高速成长,是风电领域的普遍现象。主要生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轮毂、底座、横梁、轮轴等关键零部件的吉鑫科技(601218),在创办一年后的2005年投产,当年就实现1亿元销售收入,2007年营收4亿元,2008年突破12亿元,2009年超过15亿元,2010年,营收更是飙升至20多亿元。

而政策层面的各种新兴产业规划也不断出台。备受鼓舞的企业,都在大幅扩张产能。

2008年9月,桥联风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透露,“每年可完成铸造1.5兆瓦—2.4兆瓦风电设备零部件,包括轮毂、底座、横梁、轴承座1500台套,机械加工能力为年产3000台套”。 2009年,桥联风电又开始打造一个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新厂房。据江苏省发改委的官网信息,该厂房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5MW—2.5MW c系列风力发电机主轴5000根,机加工风电零部件5.5万吨生产能力”。

“当时风电铸件的需求大于供给,只要有产能就有订单,我们说来不及做了,许多整机厂商就派代表常驻厂里,督促订单的落实情况,甚至有人曾想到我们厂给工人发钱,让他们加班”,吉鑫科技副总经理陆卫忠对2007-2008年的疯狂情形仍记忆犹新。

极度的供不应求及价格疯涨的标杆效应,让零部件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报道称,2011年,国内从事风电零部件生产的企业已经多达数百家。

高速成长的桥联风电,吸引了众多创投机构的目光。2009年,美国Avenue基金和法国NBP亚洲投资基金领投,智基创投、青云创投等基金跟投,5家机构联合完成了对桥联风电规模达7000万美元的投资。这次投资对桥联风电的估值达到15亿元人民币。

这次融资,无异于一场资本盛宴,用曹一平的话说,“基本上国内外能叫得出名字的基金都来了”。而上述5家机构中,其中一家就是在此轮融资马上结束时,才得知了桥联风电这个项目,并想尽办法“千方百计”拿到了一张入场券。当地政府也在这次融资后,给了桥联风电30万元的奖励。

桥联风电曾乐观地预计,在2009年9月份就可以到美国IPO。花旗、瑞信、美林、高盛等诸多知名投行,为了抢到桥联风电的上市承销权,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今天,横在“桥联风电IPO”面前的,却是个大大的问号。

除了零部件厂商外,华锐风电则演绎了一个风电整机厂商的速成神话。2006年2月,华锐风电正式成立,2007年即实现24亿多元营收,2008年超过51亿元,2009年更是接近140亿元。这一年,华锐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510兆瓦,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华锐当年生意最紧俏的时候,“6家客户的代表到华锐的厂里坐等产品下线,生产一台拉走一台”。华锐“神话”同样激起效仿者无数,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国内的整机厂商已达70-80家之多。

这也推动中国风电产业在近几年以令世界震惊的速度疾进: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2004,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只有约74万千瓦;但到了2009年,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2500万千瓦;2010年更是突破4400万千瓦,跃居全球第一。

大跃进后突遭逆转

参与者增多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价格战。2008年,有先发优势的华锐就开始降价,使得很多后进入的整机厂商刚一投产就遭遇“不卖不行,卖又亏本”的窘境。以1.5兆瓦机组为例,2011年的价格相比2008年,下降幅度“超过40%”,导致一些风电整机厂商“毛利率为负值”。

坏日子来如此之快,风电似乎昨天还是一个“躺着就能赚钱”的行业。

自2010年起,整个风电行业订单量大幅减少,桥联风电开始缩减风电零部件产量。“风电没有了订单,桥联只能转(做其它),不转就会死掉。”曹一平透露,“目前已缩减了50%”,并转向其它业务。但“缩减50%”这个数字在无锡当地一位风电业人士看来,还是“保守说法”,“接近80%-90%”,他认为。

减产导致风电设备厂房被大量闲置。更要命的是,银行在催款。2009年新建的厂房耗资巨大。“厂房2000元/平米就是3个亿,设备也要2个亿”,总投资约在5亿元,其中不少是从银行贷款而来。“我刚投入,还没有产出,银行贷款怎么还?”曹一平反问。

与2010年相比,2011年中国的新增装机容量首次出现下滑。风电整机厂商华锐、金风、东方电气无论是装机容量、主营业务营收还是净利润都大幅下滑。以华锐为例,2011财年其营收和营业利润分别同比下滑了48.66%和83.11%。不景气也传导给了风电零部件厂商:铸件厂商吉鑫科技,叶片厂商中材科技,生产风叶、塔桶的天奇股份,做轴承业务的天马股份及天顺风能的塔架业务等,均呈现下跌态势。

吉鑫科技总经理包振华就称:“我们的国内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下降,主要是因为那些小的风电整机厂产能萎缩,大的整机厂对我们是没有多大影响的,但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和以前比还是进一步提高了。”整机厂的困境也使得零部件厂商遭遇产品价格下调、订单减少、库存增加,账期延长等不利因素,“一些小企业基本退出了”。

无锡当地的一些风电零部件厂曾找到吉鑫谈并购,都被他拒绝了。“没有价值”,陆卫忠认为,关键是技术、人和加工设备,而这些恰恰是小厂们欠缺的。

今年一季度的财报显示,整个风电设备行业,依然跌势不改。一个极端例子是,今年一季度,东方电气的风电装机量下降至25套,而高峰期一年可达1800套。

目前,已经有大批风电设备厂商挣扎在生死边缘甚至退出这个市场。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