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2)

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2)

再从社会大众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看。一方面,社会大众要在社会斗争和生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政治解放、精神解放和社会解放,从自在的人上升为自为的人,从必然性状态上升到自由性状态,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引领,而马克思主义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真理体系。另一方面,社会大众既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自动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即实现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他们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有理论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方面,列宁明确指出,“纯粹工人运动就能够创造出而且一定会创造出一种独立的思想体系”的自发主义观点,是极大的错误,“ 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 [6] 毛泽东也一直特别强调思想教育和理论宣传。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作为理论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自身不可能直接进入到社会大众当中,而作为理论受体的社会大众不可能直接从自身实践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只能“被马克思主义化”。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天然大众化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庸俗化的理解,这种理解导致了把马克思主义降低为一般性的常识或经验。同样,认为社会大众能够自发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看法也是不正确的,天然马克思主义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放任了群众的自发性,实际上也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大众的理论武装和思想领导。

由此看来,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大众,不能直接联结起来,进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不能自动产生。那么,马克思主义同社会大众之间是不是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呢?当然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大众之间已经长期联系在一起了。马克思主义不仅走进了社会大众的实践当中,成为指导社会大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指导,同时,社会大众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现着自身的飞跃。

那么,如何理解上述这个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矛盾呢?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本身就是矛盾展开和解决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起始之处的矛盾,恰恰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逻辑展开的起点。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大众之间矛盾展开和解决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得以逐步实现并不断发展。

二、可能性理论主体的生成: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化

无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要真正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大众二者之间必须有联结的中介。这个中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只有作为理论输送者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同社会大众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那么,这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是谁呢?它又是如何生成的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实现的第一个飞跃,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思想家个人的思想向群众的集体意志的飞跃,即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输送到社会大众头脑当中。要完成这个输送过程首先必须有输送者,否则,马克思主义就只能停留在理论状态、书本上或思想家的头脑中。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过这种情形。五四之前 ,马克思主义就开始见诸中国报刊书籍,一些知识分子以不同方式、动机、态度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1898 年,胡颐谷将克卡朴的《社会主义史》以《泰西民法志》为名译成中文出版,书中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梁启超、朱执信等也介绍过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但是,这只是一种无意识地、纯粹客观地介绍而并非自觉引入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也就不能走出思想家的头脑和书本而被输送到大众当中。显然, 马克思主义没有被输送到社会大众头脑和实践当中的情形,不仅有逻辑上的可能性,而且有实际上的可能性。

输送一种理论的前提是要掌握它,而掌握理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掌握理论的主体自己必须拥有系统化的理论思维训练,具有理解和把握理论体系的能力和素质,唯此他才能掌握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把理论输送到社会大众的头脑当中。这样的理论主体就是那些关心并从事理论创造、阐发、传播的知识分子,他们致力于为社会创建或传播文化性的意义系统和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着深邃的真理价值,输送和传播这样的科学理论必须要有专门的知识分子。

但是,仅仅有了知识分子,并不就能够真正产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这是因为:第一,并不是所有知识分子都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输送者。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已被引入中国,但为什么没有被输送到更大范围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中去呢?是中国社会大众不需要马克思主义吗?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就在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的真理。是中国社会缺乏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土壤吗?中国已经产生了工人阶级,并且已经爆发多次工人运动,而中国工人阶级正是因为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而没有上升到自为阶级,没有建立自己的政党。是引入马克思主义的人不具备知识分子素质吗?梁启超、朱执信等都是杰出的理论家。问题就在于,这些知识分子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没有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例如,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谈到科学社会主义时就说过 ,极端之社会主义微特今日之中国不可行,即欧美亦不可行。第二,仅仅了解甚至熟悉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并不必然就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因而也就不能直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当然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例如五四时期的文化主将胡适,同李大钊、陈独秀等一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对马克思主义也有所了解,但是他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反对马克思主义,因此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对马克思主义不坚定的知识分子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例如建党初期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陈公博、周佛海、任卓宣(叶青)等,后来也成为反马克思主义者。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和精髓的人,例如我党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活动家王明等,尽管曾经熟读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但是他们只是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因而也没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知识分子才能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才能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呢?历史最能给人们以启迪,让我们先看历史事实。

马克思主义产生伊始,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迅速把自己所创立的科学理论传播到工人运动中,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扩大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范围,逐渐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把马克思主义输送到工人群众的实践中,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他们熟悉并坚信自己所创立的理论。普列汉诺夫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做出过巨大贡献,而这些贡献是在他放弃了自己原有错误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做出的。列宁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俄国工人阶级的灌输,而列宁本人乃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