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就是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自身的大众化。他们必须和社会大众的生活紧密联系,深入群众,学习群众,加强同文化接受者的联系,了解文化接受者的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大众沟通,在立场上和社会大众实现统一,创作出他们所欢迎的东西。毛泽东指出,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在此基础上“去接近工农兵群众,去参加工农兵群众的实际斗争,去表现工农兵群众,去教育工农兵群众”。针对一些作家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而又抱怨群众文化素质太低不能接受自己的作品,毛泽东指出,“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 [16] 瞿秋白也指出,革命的知识分子要真正实现大众化,服务和武装群众,必须真正转变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深入大众实践,贴近大众生活,反映大众需要,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丰富感情,“经验那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和斗争,真正能够同着他们一块儿感觉到另外一个天地”;通过学习,更好地“在思想上、意识上、情绪上、一般文化问题上,去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民众”。 [17] 如果做不到这些,大众化就不可能最终成功。毛泽东和瞿秋白的论断虽然着重于文艺大众化问题,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是适用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口头上的理论家,也不是党八股式的、自我封闭自我欣赏的理论家,而是那些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能同社会大众直接联系起来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
当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实现自身的大众化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结合社会大众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切实运用大众化的科学方法,真正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大众之间的过渡环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输送到社会大众的思想深处。
具体来说,大众化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方面。第一,重点突出,内容明确。一定要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内涵,明确宣传内容,明了群众需要、熟悉服务对象,这样才能做到方向明确、重点突出、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切实有效地宣传教育社会大众。第二,语言通俗易懂。必须用社会大众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作,而那种生僻古怪的党八股式的语言是必须坚决反对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运用问题,而是一个基本的、初步的、先决的问题,搞不好甚至会造成丧失对象、失去群众的严重后果。正如瞿秋白在讲到文艺大众化时所说的,“大众文艺应当用什么话来写,……是一切问题的先决问题”,“革命的大众文艺,尤其应当从运用最浅近的无产阶级的普通话开始。” [18] 用这种话来写,就可以写出人民群众都能够看得明白、听得懂的文艺作品,就能够让劳苦大众有自己的文化享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也是如此。第三,形式简明多样。必须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简明而不复杂的文化形式。大众化的目的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人民头脑,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为此目的,必须利用一切人民群众所可以接受并乐于接受的文化形式。第四,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相对而言,社会大众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接受能力不如知识分子,为此,大众化首先必须适应群众的需要,创造他们所能够接受的比较浅显的、“雪中送炭”式作品,把先进理论以大众化的形式传播渗透到社会大众的头脑和行动当中,引导他们接受先进理论的武装,逐渐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群众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之后再提供“阳春白雪”式的作品,最终消除理论和大众之间的区隔。
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大众化,使得他们不仅在可能性上而且在现实性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通过运用大众化的方法技巧,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大众之间联系的桥梁、过渡的环节得以真正建构起来。那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是不是至此就完成了呢?还不是,因为如果社会大众还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没有真正武装起社会大众的头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就仍然没有实现。
四、科学理论向群众意志的转化:社会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必须把自己所掌握的理论传播到社会大众的头脑当中,实现社会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化,而后通过社会大众的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在实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向社会大众集体意志飞跃的同时,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这才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目标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人民群众的思想当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的掌握,并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9] 。实现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是社会大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内在需求。从中国的情况来看, 近代以来中国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这样的社会矛盾决定了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把自身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政治压迫、精神压迫下解放出来,获得政治解放、精神解放和人身解放。这个解放的历史主体是中国的社会大众,其中绝大多数人是农民阶级,而工人阶级成为这个解放的领导阶级。但是,中国工人阶级必须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才能成为现实的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这种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不可能是封建主义文化,也不可能是资产阶级文化,因为这两种文化都是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所需要的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只能是同时能够克服这两种社会制度的更先进的文化即马克思主义理论。
但是,工人阶级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在同自发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列宁针对“工人阶级自发地倾向于社会主义”的说法曾明确指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思想 不能自动产生,而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 [20], 无产阶级政党决不能满足于工人阶级的自发倾向,必须积极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 [21] ,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 工人阶级数量相当少,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都是农民阶级;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是在广大农村开展的,共产党员和红军的来源绝大多数都是农民, 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他们在思想中存在着更多的落后因素,诸如小生产意识、分散性、宗法性、落后性等,如果不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进行艰苦的理论教育和灌输,很难实现在思想水平上的提高,很难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马克思主义化的社会大众。 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教条主义地排斥农民,只能使党失去自己存在的根基,削弱自己的力量,就不可能最终取得胜利;而迁就主义地放纵农民的落后思想,同样是不行的。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大为感慨,“ 在这种情形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 ” [22] 显然,如何把农民成分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成为真正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3] “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 [2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更不放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工作,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25] “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26] 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时代实际,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现社会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化,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纠正群众的错误思想观念,使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大众的实践中发挥其改造世界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实现自身的与时俱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