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7月21日下午6点滂沱的大雨中,张璐感觉开车就像“漂在海上”,只能拼命紧握方向盘。快到广渠门时,积水几乎淹没了轮胎,透过模糊的车窗,她看到前方有两个井盖被水流顶开,形成一米多高的喷泉。她很害怕,决定换条路走。然而,北京城似乎变成了“停车场”,转到长安街,堵;蜗行到国贸,更堵……辗转两个小时后,张璐才回到原本只要十来分钟就能到的家。
北京的暴雨积水并非特例。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天津市、甘肃金昌市、广西南宁市、内蒙古包头市等多个城市的人们也遭遇了内涝的困扰。近年来,逢雨必涝、逢涝必瘫,几乎成了我国城市的通病。排涝系统为什么一直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国家能否加大排涝建设投入,重视地下民生工程建设?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5375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1.6%的人关注所在城市的排水问题,其中68.3%的人比较关注。93.6%的人所在的城市下雨后有内涝问题,其中49.8%的人感觉内涝比较严重。受访者中,47.9%的人居住在大城市,29.8%的人在中等城市;12.4%的人在小城市。
城市积水主要是城市化过快,城市规划不周所致
7月26日早上,家住天津市河西区纯真里的筱芳,看着窗外的大雨和小区楼下的积水,顾不得平时端庄的白领形象,换了双拖鞋趟水上班。等她全身湿透赶到公司,发现按点儿到的没几个人,一些同事住的小区由于马路积水倒灌,根本出不了门。筱芳的男朋友当天也被困在公司附近,“他身高1.84米,水都快到腰了,不敢再往前走”。
本次调查显示,94.0%的人直言城市内涝对自己的生活有影响,其中56.5%的人感觉影响较大。
不仅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在为内涝问题头疼,许多中小城市甚至县城的居民也对此深有感触。民意中国网一位河南省网友,所在的县城正在为升级成城市而“大兴土木”,所谓的“二环三环”交通基础建设全面铺开。令他忧虑的是,原来老县城就逢雨必涝,现在完全有机会、有条件给未来的城市准备一套高标准的排水系统,但是“只追求表面形象”的政府建成的排水系统跟老县城的设计简直一样,就是在人行道下铺设直径不超过1米的水泥管道。将来一旦暴雨来袭,必然要再开挖重建。他感叹,“下水道这个‘良心工程’没有完工其实就已经被堵塞了!”
“城市积水主要是城市化过快,城市规划不周所致。”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技术顾问刘延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人口和财富向城市高度集中,城市规划普遍重高楼大厦、道路、广场等功能设施,往往忽视绿地、湖泊、河流等能够拦储雨水的设施。同时,硬化面积大量覆盖了透水地面,雨水没法儿下渗,只能往低处汇流,所以立交桥等低洼地带就特别容易积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慎志认为,虽然目前一些城市暴雨强度过大,远超防涝标准是造成城市内涝的客观原因,但是从主观原因来看,有一些地方领导在地下工程建设方面确实重视不够。排水系统的标准不高,投入不大,和城市发展速度不匹配。比如,不少地方现有排水管网和设施没有足够的应急容量,管网管材陈旧老化,淤堵和浸漏严重。
“当前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急功近利,对地面形象工程具有‘一日千里’的热情,对下水道等地下民生工程却视而不见。加上城市规划缺乏综合统筹,各部门的规划衔接不上,城市内涝越发严重。”民意中国网一位网友说。
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有哪些?59.7%的受访者感觉政府不重视地下民生工程建设,59.3%的人认为城市规划没有尊重自然地理格局;57.8%的人认为城市发展太快,排涝设施建设没跟上;56.1%的人感觉排涝建设投入少,设施不足。
接下来公众的选择依次为:排水系统平常维修不及时(47.3%);城市绿地设计只重观赏,没考虑泄洪功能(45.5%);水泥沥青路面多,渗水能力丧失(31.3%);暴雨应急抢险机制有漏洞(30.4%);降雨强度过大(21.8%)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