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建设应该“先地下再地上”
民意中国网一位网友留言说:“在上海世博会上,我曾看到一则关于城市收集雨水的创意。要是城市在科学规划排水系统的同时,也重视湖泊的地表蓄水问题,保持市内湖泊的蓄水量,雨水自然就收集了,不仅有利于缓解内涝,顺便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使城市空气干净湿润一点儿,这不是很值得城市规划者考虑吗?”
调查显示,67.1%的人认为解决内涝问题要科学规划城市,尊重自然地理格局;66.3%的人认为城市规划要重视排水系统建设。
“城市规划不能重地面轻地下,应该具备‘一管百年’的思维。”新浪微博一位网友说,广州前几年也是一下大雨就内涝,很多媒体和民众都对此提出意见和建议,广州市政府积极倾听、吸纳民意,逐步解决了石牌桥等地积水的难题。其他城市应该也有能力解决内涝问题。
武汉大学副校长、水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谈广鸣认为,各个城市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排水能力。在发生超过排涝标准的暴雨后,政府要加强应急管理,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如果早一点儿根据气象和可能出现的涝灾风险做好预警,特别是在高架桥下面的低洼地方及时通知的话,可能很多汽车就不会开进去了。防洪减灾的教育工作需要长期做,一些看似常识的东西其实知道的人并不多,比如,遇到洪水溃堤了人们该怎么逃生;遇到城市暴雨开车的人应该注意什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三学生何俊建议,在暴雨来袭时,政府可以利用短信、微博等平台及时发布消息,并关注和接收民众的相关求救信息;在搞城市规划建设时,应该“先地下再地上”,并及时如实地公布建设信息;还有要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对相关失职人员给予惩处。
调查显示,41.9%的人希望相关部门完善应对机制,及时救灾抢险;36.2%的人建议气象部门加强预警,科学引导出行;33.6%的人认为应该在积水多发地段设置警示牌;28.4%的人建议内涝防灾宣传教育以生动的形式普及到位。
7月27日晚9时,张璐又在大雨中开车经过北京市东二环,她发现,从建国门到广渠门地势低洼的桥下,用红线标示出了水位警戒线,还有交警拿着警示标志指挥交通,虽然雨中车辆缓行,但她已经没有了一周前那场暴雨中的不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