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重点(3)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重点(3)

重视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促进结构调整

面对经济下滑,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促进投资、消费平稳增长,平抑经济波动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今年也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无论是防止经济增长大幅度滑坡,还是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供给政策均有较大发挥作用的空间。因此,在宏观需求政策预调、微调的同时,重视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不仅有利于激发供给活力,稳定投资增长,也将为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基础。还应当认识到,当前经济增速趋势下行,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现有体制机制框架内,资源优化配置受到限制,增长潜力难以有效释放的结果。因此,短期政策应与中长期政策有效衔接,着力深化体制改革,释放新的制度红利,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供给政策的一个重点,是加快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微观主体对新增长阶段的适应性。随着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简单的数量和规模扩张空间已经不大,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盈利模式难以为继,等待新一轮高增长来临从而化解矛盾和风险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唯有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才能适应新的发展阶段。为此,需要通过金融、税收等多种措施,支持企业通过关闭、并购、联合等途径加快组织结构调整,促进大企业集中度的提高和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逐步形成与中速增长阶段相适应的新盈利模式。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大和落实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拓宽市场准入、缓解融资瓶颈、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以创业促进和带动就业,确保我国就业水平总体稳定。

供给政策的另一个重点是以价格、投资“双放开”为突破口,推动电力、铁路、石油、金融等基础产业改革。这些领域的改革,短期内可以增加投资需求,缓解供给不足,并通过强化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效减轻通胀压力;中长期则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基础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我国市场化改革进展不平衡,部分基础行业和要素领域价格不顺、放开不够、竞争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基础性作用。例如,有的地方发电能力利用不足,能源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有的地方却严重缺电,经常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铁道部债务负担沉重,投融资能力下降,而大量行业外资金难以进入,市场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成品油价格高企,社会公众不满情绪增加,三大石油公司的炼油企业却时常亏损,上亿吨能赢利的地方炼油能力由于油源不足难以充分利用。土地价格偏离均衡水平,一方面,城市商业性地价被一再推高,成为部分地区房价暴涨的主因,另一方面,优惠地价甚至实质上的零地价,成为地方招商引资、争夺投资项目的重要手段。在金融领域,银行资金充裕,难以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领域,影子银行、民间借贷在金融压抑下盲目发展。企业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大幅上升,银行业则凭借高利差和各种收费获取非正常的高利润。如此高成本的资金,超出了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只能流向资金链紧张的领域,或用于投机炒作,这无疑放大杠杆效应,积累着金融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微观上导致资源错配和低效利用,在宏观上则出现了产品或能力供给不足与投资需求不足并存,能源资源和要素价格不合理上涨等现象。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着力推进基础产业和要素领域改革,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手段,也将为中长期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积累的经验具有借鉴意义。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经济增长也面临着大幅度滑坡的压力。政府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扩内需、保增长的同时,一方面推进了住房制度改革、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等,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WTO,深化对外开放。经济增长在经过了1998-2001年的调整后,伴随着住房、汽车需求的快速增长、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和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充分发挥,新世纪的前十年经济年均增长超过10%。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为此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