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人觉得自己很幸福?(3)

为什么印度人觉得自己很幸福?(3)

应该说,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文明都同样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等级制度。但只有基督教文明和儒家文明最终解决了这一历史原罪。基督教是通过宗教改革;而儒家文明本身不是宗教,入世性代替了宗教性,易于与时俱进,因此通过几场革命就完成了人人平等的文化和社会使命。

但是,不管是宗教革命还是社会革命——印度教教义本身就杜绝了革命的可能性。我们不妨想想,美国黑人是靠什么才争得和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还不是靠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色彩的抗争运动吗?

所以直到今天,虽然印度宪法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实质却没有任何改变。

印度“奇迹”还造成了一个西方民主理论的一个困惑:以公正平等为核心价值观的民主,何以却无法解决印度种姓制度下的不平等?何以实习了六十多年的民主制度却无法启蒙和唤醒民众?

首先,文化是制度之母。什么的样的文化就必然有什么制度。不管这个制度上罩着多么炫眼的光环。印度教已经成为印度的文化基因而深深积淀于每一个人的集体无意识,烙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根本上极难改变。 就是伟大者如甘地,尽管他也是由于在南非受到种族歧视而走向独立道路的,但他却也完全认同种姓制度。印度教在印度生活中的决定性影响从一件小事即可见一斑。印度有少量的基督徒,基督教还是主张人人平等的(美国一度是个例外),都是上帝的儿女。然而,在印度的教堂里,低种姓的基督徒是必须坐在后排的。

其次,西方的民主制度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从宗教改革、工业革命、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政党的出现以及激烈的社会运动甚至革命——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革命,才一步步走到今天。而印度却是一夜之间就从最落后的制度一步转型为现代议制。随之就出现了上层建筑和社会现状的脱节:政治制度是照搬西方的,社会结构却几乎仍旧是处在中世纪的。

于是在印度,民主不但无法解决种姓制度,反而事实上成为继续维系种姓制度的工具。比如选举时大打种姓牌,以捞取选票。印度为了提高低种姓群体的地位,向其提供不少扶助和福利措施。但这种措施是以种姓做为划分标准的,无形中反而强化了种姓制度。2008年印度拉贾斯坦邦曾发生骚乱,造成39名警察丧生。而骚乱的原因居然是低种姓的首陀罗要求当地政府将他们纳入“特殊种姓部落”。

印度没能出现工业化和工业革命,原因也和印度教密不可分。印度教本身就对工商业有很多限制,也不追求消费(吃素,低碳生活),再加上种姓制度造成的高文盲率、不思进取、难以组织大规模的集体性生产(不同种姓不能在一起工作),还有土地私有制,难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印度只能打破人类发展常规,直接跳到信息产业。然而,人类历史也证明了,不经过工业化,一个国家是很难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化并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提高,更是对社会意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重组和重构(工业化对传统上的农业中国造成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假如印度能够成功实现工业化,这个过程或许还能对印度教产生冲击。但迄今为止,丝毫看不到有任何可能性。

第三,不管什么制度,实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都是其基本的职责。在印度这样既贫穷落后又等级分化严重的国家,任何世俗的力量和价值观都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只有印度教才能承担起这个功能。所以英国人来了,要利用印度教,印度独立了,民主了,政治精英仍然也要利用印度教。更何况,掌握政治权力的利益集团也是得益于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怎么可能指望他们来改变印度教,进而废除种姓制度呢?所以尽管印度如此贫穷,民众的生活水平如此低劣(一半人口无厕所,三分之一无电),但印度却敢于和中国竞赛耗资巨大的探月工程、和美国竞赛火星探索。

当然利用宗教治理国家并非印度独有。中国虽然是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世俗国家,但清朝就知道利用藏传佛教加强对西藏的控制:用宗教消解这个彪悍民族的血性,鼓励成年男子入寺为僧,以此减少人口。而中央王朝的政策却完全不同:和尚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女子四十岁以上才能出家为尼,后来建文帝进一步将年龄升到五十九岁,而男子要出家,年龄则不得超过二十岁。从而确保生产和人力的繁衍。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