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经济学的本质
看完奥运会的开幕式,北大的经济学教授海闻上网更新了一条信息,“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也是中国目前经历的写照。不要怕乱,这只是个过程。”从圈地运动的“羊吃人”,到引以为傲的国家健康体系,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确实在走向秩序和文明。只是这个过程,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达成的。
因为从近60年的发展绩效看,大部分国家其实一直处在“又乱又穷的陷阱”里面。从1950至2008年间,世界上只有28个经济体——其中只有不到一半不在西方——能够以至少10个百分点的速度缩小与美国的人均收入差距。
再往前说,惠及普通人的普遍富裕和经济增长,不过是近300年前,在少数几个西欧国家发生的事。为了解释其奥秘,亚当·斯密出版了巨著《国富论》,从而开创了现代经济学。
但《国富论》只是简称,书的全名叫做《对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林毅夫谈起这本书时,特别强调“富”只是结果,关键是其“性质”和“原因”。不同学派与思潮的争论,往往要回归到什么是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一个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
所以针对意见的庞杂、观点的对立、意识形态化的争吵,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进行梳理,为下一步的改革找到“重叠的共识”。其实中国的传统哲学,一直讲究超越两个对立极端的“中庸之道”和“不二法门”。
真正的经济学,不管是左是右哪个学派,按照林毅夫的理解,背后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决策者是理性的。“人面临权衡取舍的时候,会选择他认为最好的方案。”这一点,林毅夫将其称之为经济学的“本体”,“道”或者“无为法”。“而不同学派的区别,在于其对经济运行中限制条件的理解不一样。”对于这一点上的“有差别”,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先入为主。
“西方有那么多学派,我们到底学哪一个?而且一直在变在创新,原来的理论都不适合它自身了,又怎能套用到中国?”林毅夫强调,“我们真的应该有信心,了解自己的问题,创新现有的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