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决策体制的特点分析(3)

中国现行决策体制的特点分析(3)

三、中国现行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中国决策体制日益完善,尤其是中央层次决策注重民主科学,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并不意味着它已尽善尽美。从实践成效和百姓需求来看,包括中央层级在内的现行决策体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继续完善。

中国现行决策体制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作为决策信息重要支撑的民意表达机制依然不够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注意搭建民意表达渠道,构建了信访制度、人民来信、定期接访、意见信箱等渠道。改革开放以来还建立市长热线、官方微博等新型民意表达机制。随着经济规模扩大、社会矛盾增多,既有民意表达渠道亟待拓宽,有些民意表达渠道如信访机制、读者来信制度也有待完善,真正让群众利益得以畅快表达,让干部切实听到真实的民意。

二是决策过程透明度公开度不够。在国家层面推进决策体制变革过程中,党政部门各个层级的决策过程透明度在逐渐增加,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党务公开渐渐成为大势。但在有些地区和部门,决策黑箱问题依然存在。近来因拆迁引发的社会问题频频发生,主要与有些决策没有公开化、群众不知情有关。有的决策者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政策价值没问题,不和百姓商量也可以,老百姓迟早会知道决策者的用心良苦。在招聘问题上屡遭曝光的“官二代”高分现象、因人设岗现象,实际上和决策过程不够透明有关。阳光下,这样的决策不可能出台。

三是决策评估机制、决策失误追究机制亟待完善和加强。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决策评估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的建设。但决策评估机制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评估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的落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决策失误追究还仅仅停留在“小而杂”的层次上,对于大决策的失误追究并不明确。何况,决策失误追究还只是“亡羊补牢”,最佳时机还在于决策前的科学论证和协商沟通环节。

此外,还存在决策方式明显分化即中央坚持集体决策、地方延续个人决断的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举措,集体决策已成为国家行为。但在县市区、乡镇层面,较多地存在“一把手”决策现象,还没有在集体决策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因此,完善我国现行决策体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加强民意表达机制建构,提高决策情报质量。民意表达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实现民意表达零障碍。决策情报方面也要加强,不能仅仅依靠一些要报、内参,而要切实加强决策前的调查研究,真正了解群众所想。江泽民指出:“历史经验说明,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凭老经验、想当然、拍脑袋,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当作客观现实,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越是领导职务高的同志,越要亲自下工夫对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江泽民:《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页)

二是严格执行信息公开条例,加大决策过程透明度。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后,如何执行、如何落实是一个大问题。落实条例,应该从上而下,层层落实,上层要做表率。有些决策不涉及核心国家机密的完全可以公开,让老百姓看见、晓得、放心。现在的中央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等都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但在有些地方政府还做不到。

三是加强民主集中制等制度建设,切实克服一些地方和部门“一把手”独揽决策现象。民主集中制是一个好制度,多年来也积累了一定经验,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实实在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就能够克服部门地区和部门的“一把手”说了算的弊病,关键是能不能理直气壮地坚持。四是加强决策评估机制和决策失误追究机制建设。这两个制度要尽快完善,更要抓落实。建立决策过程性评估机制,不仅要事后评估,决策前、决策中都要引入决策评估机制。决策失误追究,不仅要有处分,还要包括撤职、判刑。如此,才能让决策者决策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当然,对于重大成功决策,也要给予正面激励。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