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和音乐
古典诗歌和音乐就是吟诗调,吟诗调和我们的距离比较远一些,现在学诗都是老师带着用普遍话一起念,以前是在书斋里由老师带着唱的,吟诗就是拖长了音调或者带调子唱,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随着私塾的废除吟诗越来越少,但是吟诗的确保存了一些古代诗歌的歌唱方法,这个歌唱方法密切反映了语言和音乐的关系,所以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
诗歌中的诗原本是歌词的意思,歌就是歌唱,现在“诗歌”变成一个“诗”字了。诗三百首就是三百首歌词,诗经就是三百首歌词,是为了唱而写的。从古以来它就有一定的词曲和规律,它有它的配词跟曲的音乐配合规律,有那种完全属于歌唱的歌曲型的东西,比如宋代的姜白石歌曲写出来就是为了唱的,他自己作曲,有一定旋律性;还有一种写出来就是唱的,那种唱是属于吟诗,吟唱得比较随便。我们今天介绍的是这个比较随便的吟诗调,它也是古典歌曲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词曲配合有着固定的规律。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吟诗调和民歌比较近似,什么地方的吟诗调使用什么地方的音乐,南方有南方的吟诗调,北方有北方的吟诗调,东西南北都不一样。调子虽然不一样,但是也有规律,分为几个类型。
第一种平低仄高。我们知道诗的基本原则是讲究平仄,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利用语言的声调进行对比,有了对称和对比而成为了汉诗,所以说没有平仄则没有中国的诗。这些东西和语言的配合也是表现在诗的平仄上,有一种平仄表现在曲调上,在唱的时候,平声比较低,仄声比较高。著名的音乐史家杨荫浏先生说,他学的吟诗调在吟诗的时候,诗里句子的平仄在旋律上有所体现,凡属两三个仄的字连成的小的句逗,在其所配旋律上一般总是上升或者用比较高的音;而凡是平声连成的小的句逗,其所配旋律一般总是下降或者是比较低的音。简单来说,就是仄声的地方旋律往上,平声的地方旋律往下。
这是一首宋朝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在古代,平是阴平、阳平,仄是上、去、入,但是仄声的地方旋律偏高,平声偏低。我们用这个曲子来唱《枫桥夜泊》这首诗,大家就更熟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以前老师就这么唱,小孩就是这么学的,他在这种学习中把仄声字跟平仄字弄得清清楚楚,杨荫浏先生跟我说“我们那会学唱文章也这么唱,但是文章的曲调就比较简单,我们那会把平仄字都弄清楚了,没有现做诗现想平仄的。”
吟诗调不是一个地方有,也不是只有一种,它不仅可以吟诗还可以吟词,我刚才唱的是江苏的,现在我们听听湖南的,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民间里就保存着这么一种“帘外、春意”这种去声字、仄声字都是往上的,有一定的规律。湖南和江苏相差很远,方言也不一样,但是都遵从着一种词曲配合的规律,所以它不是偶然的,没有共同的因缘是不可能的,就是我们在语言配合的这种规律里面,在曲调中存在平声低仄声高的规律。像这种非常分明的例子现在不是太多,但是在其他的吟诗调甚至在民歌的歌曲中,这个是不难听到的,如“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在民歌或者我们自己作的词里去声字都有高的地方,听起来觉得很舒服,我们有这个传统。
第二种,平长仄短。平声的地方是拖长或者停顿,仄声的地方是短促或者连起来。我们比如说朗诵《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时候,我们一般是二三二三这么念的。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这是仄起的绝句,分法是这样:“红豆生南-国”,“南”是平声,在这个地方停,“春来-发几枝”,这个“来”是平要拖长,“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我们念七律的时候,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现在电台都是这么朗诵的,可是你要按他的朗诵就是平的地方要停要顿挫,仄的地方要把它连上不能停。其实在很多地方比如说在戏台上念诗,京剧韵白的念法中就保持了我们古代诗歌的节奏分割法,就是看你能不能发现,这种节奏跟现在电台的朗诵节奏不一样,现在的朗诵我觉得也可以,没有什么不好听的。
平长仄短比仄高平低的吟诗调多得多,全国各地从北到南都有,比如启功先生唱的《北京的秋兴》八首,就是二四四二地停顿:“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我是安徽寿县人,那个地方的吟诗调也是四二二四,断开跟停顿的是平声,仄声的地方不能停要连过去:“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河北的唱法完全是用河北调,但是也严格遵守了平声停、仄声连的规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不仅在国内保持着这种唱法,我在日本听到一个老先生的录音,听他的口音是北京人,不知道他是用的什么调子,有北京的调又有河南的调,但是规律还是一样的,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下边一首也是他唱的,这首诗他吟唱得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唱出一个河南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首联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他唱的声音比较沙哑,再加上的确感人,听起来使人觉得要掉泪,可能结合着他本身长期在国外的这种孤独心情。不是说这种调子只能唱这一首诗,比如说我拿他这个调子来唱这首很明亮的风景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唱什么都可以。平长仄短的吟诗调影响最大,在一些人的提倡下,最近我们国家又开始重视吟诗活动,成立了一个吟诗协会,而且出了教科书,他们大都是按照这种节奏来进行吟诵的。因为我本身是搞音乐的,我找的都是曲调比较强一点,好听一点,但是跟他们节奏划分差不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