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独木难支
受经济增速下滑影响,上半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状况并不乐观,并有近四成地方政府在时间过半之后,其收入并未达到年初设定目标的一半。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等地尤为严重。而此前,关于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出让金大幅下滑的报道已连篇累牍。
“第一财政”和“第二财政”的双下滑,令地方政府稳增长举措别无选择地寄托在平台融资上。但《财经》记者接触到的多个消息源显示,进入2012年以来,平台信贷已几近全被斩断。
华南某副省级城市的一位区长称,去年底和今年初,区政府和商业银行展开谈判。商业银行提出,平台信贷展期的条件,是地方政府先行偿还此前债务的10%。这一并不严苛的条件,令区政府大喜过望。
但是,商业银行随后采取的“降旧控新”原则,令地方政府对平台信贷望洋兴叹。无奈之下,平台融资转向债市。
央行数据显示,7月信贷仅为5400亿元,而社会融资总规模达到1.04万亿元,信贷与债市此消彼长。只是,“长”出来的平台贷款部分又面临利率市场化的挤压。
即使没有信贷严控和利率市场化的压力,地方政府的再投资能力也已大幅缩水。曹远征指出,首先,土地出让金下滑恐非短期现象,撬动银行杠杆的资本金不足,意味着地方政府透支未来追求短期业绩的路已走不通;其次,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已然高企,国家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平台债务已达10.7万亿元,而银监会的数据则是14.2万亿元。
此番平台融资转向债市之后,曹远征表示:“不管是平台信贷还是平台债券,不管是短期借款还是长期融资,终归是地方政府的负债。”
回望4万亿时期,央行和银监会曾在2009年3月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商业银行“从快”放款,加之彼时地方政府债务仅为1万多亿元,央地联手造就了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如今央行和银监会抽紧流动性,维系超短期的稳增长,全靠地方政府负重前行,难局显露无疑。
改革红利缺位
在新一轮增长优先的大旗下,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担心,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会卷土重来,最终将令各地难以招架。为今之计,是重启改革议程以做长久之计,而非过于看重超短期的经济加速增长。
张汉亚参与讨论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之时,曾提醒国务院主要领导,大规模刺激会令落后产能再度上马,加大“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难度。建言未获采纳一年半以后,多地为突击完成节能减排指标而采取的拉闸限电极大地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已是后话。
在曹远征看来,眼下出口最坏的阶段已经度过,去库存已经十个月,补库存已经开始,投资趋于稳定,当前的刺激力度已经足够,无须再行加码。
业界不断进言,短期企稳之际,应加快重启改革议程。
中国一些曾经具有优势的行业,也面临稳增长的难题。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浙江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证实,在经历了极为惨淡的上半年之后,今年下半年的经营状况有望较大改善,因为7月各项指标有所回升。再加上今年春茧便宜(去年均价24元/斤,今年均价16元/斤),企业质押贷款吃进较多,补充了原材料库存,近期丝价回升,效益也开始回升。
8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浙江嘉兴雅莹服装厂主持浙江企业家座谈会时,凌兰芳第一个发言:所有红利均已出尽,所有瓶颈均已显现。
因为时间所限,凌兰芳向温家宝总理直言各种弊端:市场不规范、企业家依附权力、行业协会不作为、强势政府不利于发展——每两个丝绸工人供养一个公务员等。温家宝微笑点头,并在点评时予以肯定。
事后,凌兰芳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时间充分,他会较为系统地表达对减税的看法。在他看来,政府、企业、百姓三方中,百姓福利难以削减,企业当前正处困境,能够削减的只有政府支出,减税的核心是减支,也就是强势政府必须向服务型政府过渡,方能令经济长治久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最近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指出,中国面临增长阶段转换,8%长期而言难以保住。“现在一些领导认为速度下来是主动调控的结果,言下之意是明年想让它上去就可以上去,但其实是上不去的,硬推上去的话后果会很严重。”
对于许多地方政府更是如此,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自2008年以来经济增速已经明显下降,稳增长所涉及的各方面改革,绝非地方自己可以推进。
不过,亦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较大,低速增长是可以承受的。刘世锦表示,需要考虑基数因素。2000年的时候GDP是10万亿元,增长10%是1万亿元。2011年47万亿元GDP,增长10%是4.7万亿元,就算增长8%也得4万亿元,越往后越困难。他认为,中国若能够在今后10年到20年时间里保持6%的年均增速,就难能可贵,而这需要全方位的改革。其中核心,是各地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减弱对投资刺激的过多依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