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稳增长,地方政府独木难支

促进经济稳增长,地方政府独木难支

8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和调整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批准广东省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新华社报道称,此次重点对投资领域、社会事业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特别是涉及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发展、民间投资等方面的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

“稳增长”思路在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炉,顾及到总需求下滑、4万亿政策之后的产能过剩,今年一季度中央投资谨小慎微。但随着相关宏观数据的明显走低,稳增长的压力迅速上升。

2012年5月之后,中央高层频下地方调研,向地方吹风,鼓励地方“有信心”稳增长。地方政府亦顺水推舟,接过“稳增长”大旗,一方面到北京跑项目,另一方面在当地想对策,7月以来,各地竞相出炉新版投资刺激规划。虽然目前尚难准确统计刺激计划的总规模,但以投资刺激主线的思路并没有根本改变。

中央领导调研过程中,有企业家当面进言,政府应转变职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一次内部讲话中亦谈道:要稳增长首先得稳投资,稳投资必须得换机制,必须实实在在搞改革,民营资本才会入场。

在“重启改革”呼声难以落地的近四年间,由于减税力度有限,消费远水难解近渴,投资再度成为稳增长的依赖路径,这亦引发了多重争议。

比如,占据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半壁江山的出口领域投资难为,地产行业投资受限,重新拾起的基建领域投资,较之2008年4万亿时期的全面放松,也有明显收窄。而4万亿之后累积的地方债务,伴随着经济“二次探底”过程中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金的大幅下滑,更令地方政府稳增长面临缺米下锅的窘境。

雄心易,基建难

虽然备受指摘,基础设施的投资潜力,仍然再次被各级政府所看好。

2012年3月底开始,特别是5月中下旬,国家发改委放松项目审批,以湛江钢铁项目为代表的基建项目重新上马。随后在二季度末和三季度初,基建投资项目有明显恢复。

7月20日,宁波市出台《关于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若干意见》;7月23日,南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若干意见》;7月25日,长沙市推出总投资额高达8292亿元的195个项目;随后,贵州省推出的《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包括2382个项目投资总额高达3万亿元左右;8月初,福建推出《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构建平潭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特殊区域,编制实施平潭综合实验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一直“喊穷”,呼吁相关资源配置从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转向相对落后的中西部。一位西部省份的负责人对《财经》(博客,微博)记者直言:之前对东部地区的过多倾斜政策,造成了很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失衡。

近期引人注目的是,GDP总量仅高于西藏、位列全国倒数第二的贵州,成为这一轮地方投资刺激计划的“急先锋”。

相对于其5700亿元的GDP总量(2011年)和394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11年),贵州总额3万亿元的投资刺激规划,引发外界争议不断。

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称,从目前披露的贵州发展规划来看,只是将4万亿期间的在建、续建项目以及贵州省未来投资规划的项目,以最大盘口展现,“至于投资落实多少,是另外一回事”。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本轮地方稳增长的版图中,西部仍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而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经济增速已经“下台阶”的东部,更强调城市规划下的公用设施等投资,侧重点各有不同。

综观本轮地方稳增长举措的溢出效应,较之4万亿时期亦有所变化。

2008年底4万亿出炉之后,在具体产业领域造成景气,还带动了一轮九个月的牛市行情,一时令股市晴雨表作用颇为明显。2008年11月-2009年8月,沪深A股加权涨幅较大的板块依次为有色金属、纺织机械、房地产、煤炭行业,涨幅分别为290.91%、265.78%、243.04%、240.57%。其中,2008年11月,涨幅最大的板块是水泥行业,加权涨幅高达52.9%。这与投资刺激可能带动的产业井喷比较一致,相关行业在其后两年的确获得了快速发展。

但四年之后,环境已大不同,投资刺激的重点和可能拉动的行业亦有变化。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分析认为,交通、能源、水利是本轮投资重点。

2010年4月,中央出台住宅地产限贷政策,2011年1月又祭出限购举措,较之2009年初的首付两成、利率7折的优惠条件可谓天壤之别。出口投资由于欧债危机深化而难有起色,剩下的半壁江山中,占据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四分之一份额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也受到严厉的管制,因此,仅靠占据另四分之一的基建投资肩负“全局”重任,显然难堪其负。

据华泰证券(601688,股吧)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计算,过去三年间,中国资本回报率出现了显著下滑,基建投资的路径依赖开始遭遇瓶颈。但新的投资刺激计划在具体侧重点上有所调整,除了能源和水利,以交通领域为例,曾经火热的铁路和公路建设出现重要调整,而此前较少被提及的机场建设,则逐步显现其重要性。

7月底,国家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向《财经》记者证实,国务院的有关规划明确了民航业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发展前景,一个最具体的表现就是,未来几年中国将改扩建101座机场,新建72座,涉及投资总额至少在4500亿元以上。

各地对机场建设的认识也在发生根本变化,据国家民航局的数据,目前全国180多个民用机场总体上盈利46亿元,出现运营亏损的支线机场有133个,亏损额20亿元。以云南腾冲县为例,2009年机场投入使用,当年游客猛增至330.5万人次,在当地政府看来,这与腾冲机场一年2000万元左右的亏损相比,极为合算。

当然,李家祥也证实,机场建设的审批程序较为复杂,需要协调地方政府、民航局、发改委等各方面的关系,还要服从整个空域资源的开放和布局规划。即使如此,“要想强、上民航”,开始与此前流传经年的“要想富、先修路”并存。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