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权力女人” 默克尔和她身后的德国人(2)

“最有权力女人” 默克尔和她身后的德国人(2)

民族性二:一丝不苟

除了苦干,讲规矩是德国人民族性格的另一大特点,德国人的一丝不苟有时候甚至发展到刻板的地步。

记得我在德国打车,很多时候司机只跟我说两次话,一次是上车时,问我地址,二是下车时,跟我说“再见”。

路上,司机会一丝不苟地开车,若要和司机聊天,大部分情况是问一句答一句。

一丝不苟若是用到工作中,则意味着质量高。笔者曾在位于汉堡的空客总装厂采访过在那里接受培训的中国技术人员,他们对德方技术指导的认真劲佩服不已:“最大感受是德国人很严谨,名不虚传。他们做事认真,真是认真。”

而德国的产品,小到水龙头、铰链,大到汽车、精密仪器,虽然式样看起来有些守拙,但质量很高。这也正体现了德国人的踏踏实实,朴实无华。到德国一游的中国游客,往往会带回菲斯勒的锅、双立人的刀。

民族性三:勤俭节约

欧债危机中,欧洲人都指望最大的金主德国,但同时一些南欧人却对默克尔倡导的紧缩措施最不感冒。换句话说,一方面欧洲人欣赏德国人的苦干,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德国人把自己的节俭习惯推广到整个欧洲。其实,德国崇尚节俭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战后,德国曾经历过世界金融史上罕见的恶性通货膨胀,两年之内美元与马克的比率从1:64下滑到1:4.2万亿;二战后,德国人从瓦砾废墟上开始艰难重建,还要安置从东普鲁士被赶出来的数百万无家可归的同胞,日子之艰难可想而知。

正因为有此痛苦经历,德国一直对金融衍生品交易保持警惕,量力消费是德国人的习惯。笔者注意到,德国一般的超市、商店只接受银行卡,不接受信用卡,德国普通居民最偏爱的资产保值方式仍是最安全的银行储蓄。

德国一直对维持物价稳定和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最为上心。欧债危机爆发后,德国一直对欧洲央行印钞票来救助不松口,就是怕通货膨胀的梦魇卷土重来;金融危机时,德国的措施不是像美国那样去救银行,而是通过政府补贴企业保就业,其理念是:只要老百姓就业有保障,物价稳定,社会就会稳定。

在节俭的问题上,德国总理本人也一直亲力亲为。2007年默克尔访问中国南京时,有三件事让当地人印象深刻:一是坚持入住宾馆普通套房,其价格只是总统套房的1/20;二是就餐不进包间,坚持和普通客人一起吃自助;三是将自己不小心掉在地上的面包捡起来吃。

德国是欧元区国家中第一个修宪对政府财政赤字上限作出硬性规定的国家。早在2009年10月,德国就修改宪法,规定从2016年起联邦政府年度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0.35%,各州自2020年起必须实现预算平衡。

相比之下,经济相对落后的南欧诸国反而有些不管不顾地寅吃卯粮。难怪,去年默克尔一直在欧元区内力推这种节俭模式,最终在去年年底的欧盟峰会上达成了“财政契约”。

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德国民众和政坛的主流观点一直坚持有条件救助。德国媒体不断报道希腊人的“懒惰”“不守规矩”,认为德国“不应用自己省下来的钱去救助一个无节制花钱的国家”。

勇于革新的“德国模式”

当然,德国人还是一个理性的、勇于改革的民族。

德国出产了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大师,理性与生俱来。拿改革来说,德国自从俾斯麦时代就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后发展成“莱茵模式”的社会发展模式。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展到前东德地区,德国民众负担沉重,德国经济陷入近10年的低迷。当时,德国被称为“欧洲病夫”。

新世纪初,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推出名为“2010议程”的改革计划,对劳动力市场、福利制度、经济结构大胆改革,使得德国重新崛起,“德国模式”异军突起。

“德国模式”实质上就是改良后的“莱茵模式”。可以说,德国经济如今能一枝独秀,默克尔任内经济一直很好,主要得益于这次改革的结果。

如今,默克尔也一直要求南欧国家致力于改革。问题是,南欧人民族性格与德国人迥异,“德国模式”能否推广,前景难料。难道默克尔真要遵循马丁·路德的教诲:即使欧元区明天要分崩离析,我今天依然要推行改革?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