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详解对日经济制裁:市场和民间自发抵制正在形成制裁效应

数据详解对日经济制裁:市场和民间自发抵制正在形成制裁效应

9月10日中国政府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提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坐标表和海图;9月14日中国海监船编队在钓鱼岛巡航期间向日方喊话;9月16日中国决定提交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面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一步步挑衅,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合法、理性、有节奏、有章法地宣示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

“相比五六年前,中国反制日本‘购岛’的配套措施已经相对完善。各个部门配合都很默契,中国逐步变被动为主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姜跃春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其中,通过经济制裁方式反制日本,被认为是诸多配套措施中极为可行的一种。针对极速激化的钓鱼岛问题,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9月12日向媒体直言:“不排除进行经济制裁的可能。”

9月13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公开表示,日方“购岛”行为难以避免地对中日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他同时表示,针对日方侵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中国消费者以理性方式表达立场和想法是他们的权利,对此表示理解。

鉴于中日之间紧密的经贸关系,国内也有舆论认为,一旦拔出经济制裁这柄“双刃剑”,要充分考虑对中国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姜跃春强调,“经济牌”对双方都有痛点,需要谨慎把握尺度。

虽然迄今为止尚未看到中国官方在日本“购岛”闹剧后正式动用经济手段,但是,采取经济制裁行动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中国政府手中。一旦对日实施经济制裁,应以多大的规模实施?如何把握节奏?

中日贸易战可能导致日本永久失去中国市场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济合作在竞争与摩擦中不断加深。截止到2011年,中日贸易额接近3500亿美元。中国成为日本第一贸易国,中日贸易占日本贸易总额的20%以上。中国成为日本经济复苏和前进的最主要动力。

1972年,中日贸易总额10亿美元,到1978年也仅仅66亿美元。20多年后的2000年,两国贸易量700多亿美元。进入新世纪后,中日贸易强劲发展,2006年,两国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073.6亿美元,为2000年的2.4倍。1972年到2000年的28年间,中日贸易量每年以十亿或数十亿美元的增幅递升;2001年到2006年,两国贸易量每年以百亿或数百亿美元的增幅递升,这样高的双边贸易增长幅度在国际上是罕见的。

日本大量的商品卖往中国,到2006年底,中国一度仅次于美国,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国,日中贸易占到日本外贸总额的17.2%,仅比日美贸易额少0.2个百分点。

据统计,1972年至1991年,日本的对华贸易依存率(对华进出口贸易额/总进出口额)始终低于5%,而中国的对日贸易依存率始终高于16%,这表明邦交恢复后的前20年,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是一种非对称关系,即日方居于主动地位而中方受益度更高。

2002年中日贸易的相互依存率首次持平为15.5%后一路逆转,2010年已变成日本对华贸易依存率为20%,中国对日贸易依存率为11%。这意味着中国在中日经贸关系中长期被动的地位已经改观,而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已经较深。

从2002年开始,日本连续9年成为中国的第一贸易国。而今,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国,中日贸易额已经超过日本贸易总额的20%。

日本“购岛”影响了两国的贸易关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问题专家时永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日贸易关系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合作,贸易战会导致地区产业链的重组和中国发展路径的局部调整。长远看,则意味着日本永久性失去中国市场。”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