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煤老板时代:倒逼下着眼地方产业(2)

后煤老板时代:倒逼下着眼地方产业(2)

政策引导十分重要

刘庆元可谓是山西煤老板转型的一个样本。

2012年8月20日,首届世界晋商大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媒体意外发现,昔日的煤老板不少已转身成为新晋商。煤老板们已活跃在节能环保、房地产、农业、文化、金融等多领域,并不断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成为现代化的企业家正成为昔日煤老板的新追求。

拥有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山西当代儒学研究会副会长、汾阳市孔子研究会会长的孔庆祥,曾经也是煤老板—山西汾阳安兴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孔祥生是汾阳的名人,42岁后孔祥生下海经商,很快成为汾阳、介休一带有名的“配煤大王”,接着投资200多万买下位于汾阳市三泉镇平陆村的煤矿建起了安兴煤业有限公司。

2010年底,吕梁市原有的355座煤矿在山西“煤改”大潮中有245名“煤老板”从煤炭行业隐退,成为幕后股东,或干脆从煤炭产业退出。孔祥生拿到了煤炭资源整合后的补偿资金选择了从煤炭产业彻底退出。

摘掉“煤老板”帽子的孔祥生,担子轻松很多,“现在脱离了"煤老板"这个身份,能好好做事,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是我最大的收获。”

孔祥生后来又与汾阳24家被兼并的煤企联合组成“汾阳市煤炭企业转型发展联合协会”,重新创业。2008年7月11日,由他投资近亿元的汾州府文庙重建工程动工。随着汾州府学的重建,又创建了孔子研究会。

“为引导退出煤炭领域的民营企业家重新投身于汾阳的建设,汾阳市政府早在2010年制订了《关于促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计划中的“一企一事一业”涉及教育、文化、旅游、食品加工等诸多产业共37个项目,总投资高达60多亿元。”汾阳市政府一官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煤老板的转型之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有继续从事煤炭产业的煤老板再次遭遇政策尴尬的;有在投资农业项目失败的;有巨额资金投入旅游、文化或者房地产业未见回报的情况都有。煤老板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以及管理、技术和资金链条拉长等原因,重新创业遇到很多困难。”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这时有政府政策的及时引导十分重要。很多煤老板转型成功都离不开与政府的合作。”

对煤老板转型,山西信友集团董事长刘芳亮在首届世界晋商大会上也表示,政府需在政策上及时加强支持引导……把他们当做建设山西的重要力量。

着眼地方产业

事实上,山西煤改之后的煤老板们的脚步却从未停歇,他们正以另一种姿态转战各地和诸多行业。据了解,煤老板们所从事的行业可谓“百花齐放”,有到外省继续做煤炭生意的,有从事教育产业的,有开发旅游资源的,也有投资农业的……就连小额贷款公司也有煤老板的身影,一些煤老板甚至继承起乔致庸“汇通天下”的梦想,利用开设小额贷款公司进入金融界。

早在2008年,由山西平遥县的煤老板创设的蔚联昇小额贷款公司、银昌泰小额贷款公司就挂牌成立。如今,山西省境内的小额贷款公司已有近百家,注册资本金近百亿元。

而山西省小额贷款公司的门槛并不低,在贷款投向和资本监管方面都有明确限制。这些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大多投向“三农”和中小企业。而这个高门槛的设置,也许就有考虑在小额贷款公司背后,是山西省数千亿元的民间资本。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很多煤老板选择了山西本地的优势产业,白酒行业尤其受到关注。

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基建工程已完成85%,基本具备投产条件,年底将正式出酒。该发展区主体工程年产10万吨白酒。2010年9月开工建设的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是以汾酒集团为龙头,以做强做大汾酒等杏花村酒业为目标,被誉为吕梁的“一号”工程。其实,该工程就是由30多名煤老板共同出资50亿元建设的。这30多位煤老板中,大多来自汾阳和周边地区孝义、介休、吕梁等地。

“山西汾酒与煤炭领域的闲散资金结合,是个双赢的结果。”吕梁市一官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样做既可以为煤老板转型提供平台和项目,也能为山西名酒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支持。对煤老板来说,借助汾酒和杏花村品牌比较容易获得较大的收益。”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