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的政治文化取向

西柏坡精神的政治文化取向

从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从陕北来到西柏坡,到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以及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机关由陕北东渡黄河到达西柏坡,再到1949年3月党中央迁往北平,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西柏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山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最关键阶段的战略指挥中心,这一特殊的历史使得西柏坡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西柏坡精神是这个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同时,我们更应该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它,因为它是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发展、形成起来的 ,直接推动了我们党、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建构。

所谓政治文化,主要指的是特定政治团体、民族政治活动的主体等所具有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感情、政治价值等决定人们政治行为、政治认知的内在精神层面的内容。不同的国家、民族、政党之所以具有不同的政治行为、政治选择,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的特点,它与一个民族、国家、地区的特有文化息息相关,但不等同于这些具体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它具有自己的特点。人们的具体政治活动无疑既是特定的政治文化的体现,也是这种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源泉。西柏坡精神从一定的意义上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我们党中央在这段时期的具体实践而形成的,所以,研究西柏坡精神一定要注重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去着手,从中汲取营养,以丰富我们党的政治文化。当前,作为一种政治文化,西柏坡精神对于我们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认真地加以利用和践行。

以问题意识为中心,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引,凝聚全党共识,确定奋斗方向

在政治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特定的政治实体要按照一定的政治理念的导引而开展政治实践,这个政治实践当然不是静态的,而是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加以调整,以不断地朝着自己的政治目标前进。在这个政治实践过程中,政党主体必须时时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不能患得患失,不能忘却自己的任务和目标,而要不断地提出问题,以此作为每一不同阶段的任务,以此来凝聚整个政治团体的共识,使得个体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政治处境,产生一种政治紧迫感,并把这种政治危机感、紧迫感化为继续前进的动力。

中共中央工委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面临巨大转折点的时候,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中国共产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政治上来看,由于国民党首先挑起了内战,中共争取和平的努力得到国内人民的同情,使得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国内一切进步和爱好和平人士的拥护;从军事上看,在1946年7月到1947年5月的11个月的时间里,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毙俘其旅(将)级以上军官202名。但与此同时,中央工委在1947年到达西柏坡的时候,国民党无论是人数和装备都占据优势,我们的军队在西北战场、山东战场上都面临严重的压力。在这个时候,作为具有解放全国理想的中国共产党既不能悲观,更不敢轻敌,而是冷静严肃地考虑当时的局势,以便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此为促动点,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来带动整个工作的发展是当时中央工委和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思考问题的重要出发点。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