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青年议题:80后议题的沿袭与超越

90后青年议题:80后议题的沿袭与超越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网络时代,每个年代出生的人的成长问题都会扩大而泛化为整代人的特征,成为争论的主题。70后和80后的口水战方兴未艾,80后与刚出茅庐的90后青年又鏖战正酣,90后青年如何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对象的?分析解释90后青年议题,是反映特定文化环境背景下代际话语的沿袭与超越。

一、“90后”议题:“80后”议题的沿袭与转嫁

沿袭是指集群中的某种思维或行为生活方式传至下一代的现象,通过后天学习被保持于集群之中。社会学意义上的转嫁,就是个人或群体通过改变社会形象或转换社会角色而将社会注意力和社会期望转移到候补者身上的现象。

历史和文化具有继承性,社会对青年这个最具活力、关系到社会发展进步的角色群体赋予了极高的期望。每个时代的新一代都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和寄以厚望,也为他们身上打上了标志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对于新一代,都会有人来褒贬一番,或者忧心忡忡,或者赞扬嘉许。在不同时代,人们给予新一代青少年的期望不完全一致,评价标签也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记起的词语有过去的“ 迷惘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现在的“新新人类”。但不论怎么说,每个人都是社会历史长链中的一环,只是社会赋予每个时代新一代群体的使命和期望都不完全相同。

80后以在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几件大事中出色的表现赢得“鸟巢一代”美誉而完美交上社会青年议题答案之后,90后终于作为新生力量进入人们的视野。“90后”青年议题的形成是在80后议题的沿袭基础上迁移而来,是惯性思维下社会主流话语对80后议题的沿袭与转嫁,具有如下特征:

1.偏见

社会针对青年的议题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人格特征,二是社会和家庭责任心,三是爱情婚姻观,四是价值观,五是消费观。无论是社会对70后和80后青少年群体的议论,还是针对90后最新一代群体的讨论,都存在社会偏见。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和看法。在对人进行评价时,倾向于从信息资料中得出一个统一的印象,也就是把他人作为一个具有一致性的对象来观察。在发生矛盾时,观察者甚至会歪曲或重新整理资料,用以形成统一的印象。对人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其社会性行为和智力品质,社会性行为会影响观察者的喜好程度。

社会上每个人总试图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画像,根据网络、媒体和日常所见的个案,归纳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因此难免患上光环作用、刻板化、逻辑错误或假定性相似等知觉偏差。于是,每个人的生活际遇不同,印象和看法也相异,对新一代的每个议题讨论热烈,各执己见,吵得沸沸扬扬。生活在网络时代的80后、90后们常常被“扒光”在公众面前,每一个出格的行为都被媒体爆炒,与公众所期望的好青年形象形成巨大反差。80后在没有实现华丽转身淡出社会关注的视野之前,被贴上众多负面的标签,诸如:脑残、啃老族、狂热追星族、过分自我、堕落,等等。对90后,主流的评价则是:叛逆、前卫、追求非主流、怪异时尚、懒惰、霸道、炫富、脆弱、空虚、自私、追逐名利、好逸恶劳、追逐享受、自我中心等等诸如此类。其实,90后与上几代相比,由于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他们有自己的特征和优势。譬如: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拥有网络时代的广阔视野,信息和知识丰富,自信而敏感;个性张扬,敢想敢做;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且价值观更加现实;民主法治和公平公正意识较强;有强烈的消费观念和市场意识,等等。

2.排斥

法国学者勒内 勒努瓦首次提出了“社会排斥”概念,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排斥被认为是一种歧视的表现,是群体性差异的体现,这种差异否定了个人充分进入或参与社会交换或互动的权利;社会排斥是集团垄断所形成的后果之一,表现为权力集团通过社会关闭来限制外来者的进入。石彤认为,社会排斥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群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社会排斥是游戏规则造成的。”社会文化、社会结构、国家政策、现存的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制造了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和文化冲击有关。代沟其实就是已经融入主流社会群体对下一代的一种差异性排斥。80后出生的时候中国开始快速发展,开始有了文化冲击的征兆,最有名的就是牛仔裤和卡拉OK进入中国,当时居然在国内形成了争论的风潮。80后在观念上继承前辈们的传统思维,同时又不停的吸收着外来的新鲜事物。80后是受了老一辈影响较大的一代,他们多数从小被灌输的是传统的思想。90后从懂事开始,这个社会就已经在高速运转,全球化迅猛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由于社会相对更加宽容,对所有的新文化(300336,股吧)新思想他们只管随心所欲地接受,并开始尝试开创自己的风格。没有了前后传承的传统文化的严格限制,90后群体更快地接受着外界思想并不断发展着自我的个性。80后那个时代的时髦是跟随着外来文化模仿着他们来渐渐熟悉这个社会,而90后的人已经生活在充斥着外来文化的环境中,于是他们在接受同化的同时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亚文化,但是在主流群体看来这种亚文化缺乏传统的根基而更加显得苍白。

不同的童年文化,产生了两代不同思想的人,一个年代出现某些文化断层是一种社会急剧发展阶段的常态。80后看着恐龙特急克赛号和奥特曼长大,现在的孩子通过互联网可以选择更多,只是再也看不到《大闹天宫》那样优秀的作品了。正是由于在少儿文化传播上的不利因子,90后的人更倾向于成人化的流行元素,属于孩子的纯真文化早已被诸如好莱坞等外来文化和娱乐主义文化所取代。 所以,80后的童年至少还丢过手绢,打过陀螺,或者玩过父辈们玩过的滚铁圈,但是90后的童年就是互联网和动漫游戏的天下了。而社会游戏规则就是主流社会群体制定的,他们支配着社会话语权,对新一代社会成员的资格和行为进行苛刻的评判和考验。因此,80后成为社会话题之后,90后自然而然被推倒风口浪尖成为了社会议题。

3.忧虑

文化转型与文明冲突催生了“90后”文化,网络媒体的发达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在这种背景下的“90后”的一举一动都被成人社会监控着。而“90后”群体“非主流”文化的特殊性凸显,他们用上几代人未曾有的雷人方式高声宣示其“我来也”。加上网络和媒体对某些个案的过度渲染,引来社会一片关注和惊呼。90后是蓬勃兴起的一代,较之上一代,他们更彻底地摒弃了传统思想,变得更加前卫,不愿意按传统正常的套路出牌,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觉得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去计较前因后果。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得最重要,而别人的一切都无暇顾及。似乎他们的骨子里充满了叛逆,血液里流淌了叛逆,他们不想屈服于任何人的思想或威权,他们也会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而做自己想做的事。

90后议题基于现实,充满了对社会未来和对新一代处置能力的忧虑。首先,90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没有经历过政治和经济社会动荡,耐挫力较弱,勤劳观念淡薄。很多90后,不愿为成功做脚踏实地的努力,总想走捷径而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其次,90后中两极化的价值取向并存,加之年轻人的共性,做事喜欢走极端。第三,处在价值多元化时代,由于缺乏有效及时的引导,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会出现失调,同一性危机萌发,信仰危机凸显。但是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90后在前人造就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就是他们越轨了、堕落了,也和前人以及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90后”议题:“80后”议题的超越

时代议题是一种历史的沿袭与转嫁,相对于80后青年议题,90后青年议题也具有超越的新特质:

1.网络性更强

网络时代到来,在“知识的社会决定”影响下,青年议题趋于丰富和体系化,时代的变迁使得对90后青年的议题网络性更强。网络对90后的影响极深,网络已经融入他们学习和生活,极大地影响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处事范式。90后相对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不同。网络时代给他们提供了广阔视野、海量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也为其获取娱乐放松提供多样化途径,但其内心有时仍然较为空虚。

90后从懂事开始,就与网络遭遇并一起成长,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上几代人。他们是全球化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他们视野更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心智发展超前,知识面、早熟度也远远超过父辈。当然,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容易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似乎知晓一切的同时产生一种空虚感。而且,越熟悉这类新媒体,就会感到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反差。他们中一些人的虚拟沟通能力已经远超过了现实沟通能力。这种虚拟人格对他们的社会化影响相当大。

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年轻的网民们可以宽松自由、随心所欲地发泄、倾诉和行动,可以自如地模仿、学习和创新,可以较轻巧地满足其较高层次的需要。应该说,90后青年在网络世界表现的是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他们快乐地享受和创新着这个放纵本我的宣泄渠道发达的网络。90后议题有了90后群属借助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热烈非凡,畅快过瘾地实现了将天下90后的是是非非“一网打尽”。

2.互动性更浓

在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90后青年议题互动性更浓更烈。这中间非但由于有通过对话,后现代知识观对现代知识观进行的继承与批判,也有教育方式、认知模式的改变,还有新一代90后对亲情友情以及自我体现的强烈需求。

社会学家米德认为,互动是以文化所定义的符号意义为中介的,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和角色创造的过程。

“90后”的父母们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普遍感到了迷茫,现在他们与独生的子女很难沟通和理解了,指责孩子自私、只有自我,没有他人。而另一方面,孩子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已经丧失了很多本应该拥有的童真和快乐,还被社会冠以问题少年,甚至80后的哥哥姐姐们也指责他们,觉得十分委屈,他们要申诉、要发泄,要表达他们已经开始成年的心声。矛盾双方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90后们随着知识经验的相对增多,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相对发展,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断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此时他们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使他们不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对交往对象的要求较高,选择条件也比较苛刻。因此,在熟悉的家人、长辈以及陌生人中,他们很难找到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于是,他们常感到不易被人理解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感到烦闷不安和迷茫。但由于社会化的要求,他们又强烈地需要与人交往,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向能理解自己的人平等地敞开心理的大门,分享成长中的苦闷和欢乐。这种需求与成人们不谋而合,而且同样地焦急和迫切,他们所代表的主流社会也想要了解孩子们是否为将来的角色做足了准备。于是,90后与前代人在网络媒体上不期而遇,网络以其特有的优点为其交流互动提供了绝佳的平台。90后在网络上走上前台尽情挥洒,表达他们的思想,演绎他们对未来角色的领悟,也发泄他们对成人世界的不满、愤懑和批评。成人们和刚刚跨入成人行列的80后则积极甚至激烈地回应和评判未来新生劳动力,与之交换着社会酬赏和惩罚。90后议题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关注和互动向度、广度、深度和频率都是空前的。一些没实际意义的诸如豆腐脑的甜或咸之类的话题,也一时争论得如火如荼,年轻人借此轻松展示自己的个性,给他人产生了愉悦,同时话题讨论有一些感情投入,起到重要的沟通了解的作用,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3. 90后的主体性增强

转型时期是向新知识、新社会规范和多元文化社会的过渡,90后话题的主体并非完全是上几代群体,90后既是议题的客体也是积极挑起话题的主体,这种超越性特点反映了90后主体性的日益增强。90后作为主体并不在于其是实体性的人的年轻群体,而在于其在与世界的关系和与社会主流群体的对话和交往中处于一种能动性的地位,如果失去了能动性的地位和对世界的积极主动的关系,90后只是议题的对象却不会是议题的主体。

90后现象是社会文化的家庭环境产物,而环境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塑造着人的人格特征。首先,90后的祖辈和父辈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这导致一些90后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但是却也促使他们我意识增强。其次,90后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而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第三,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不同的家庭际遇和社会见解导致 90后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第四,家庭内部问题,尤其是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使得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责任意识教育的缺位。与此相关,很多90后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机会少,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逆反心理强。没有兄弟姐妹做玩伴,没有父母亲人的关注,于是90后在网络上与冰冷的显示器里面的“陌生人”聊天,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寻求安慰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90后”的张扬、傲慢、任性、怪异是表象,在此背后有深深的孤寂与无奈。

“70后”“80后”的人从小会因为家境严厉的管教等而表现出保守和含蓄,忍耐、礼让、畏惧、顾虑等心理会影响他们的思维和情感,这类人群所表现出来的思维与情感往往是经过理智或习惯加工后的产物。相比之下,“90后”的孩子的思维与情感是最直接的,他们敢想敢做敢犯错。他们不会去顾忌和害怕,他们的思维和行动都没有圈圈框框。他们敢用自己的一切来赌博,赢得自己所欲求的一切。他们与父母长辈之间淡化辈分观念,更希望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和长辈们交流沟通。他们的思维情感很单纯,很极端,很容易冲动。他们放肆的哭笑,佯装世故,敏感而情绪化。必须承认“90后”正处在青春迷茫期,由于不可避免地过早与社会接触,许多负面的影响随之而来:打架、抽烟、酗酒、早恋等,许多人对未来感到迷茫,许多人则是毫无节制地挥霍青春,但更多的人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得不放弃天真单纯而投入全部精力和时间,为争取未来的前途而全力拼杀。他们用假装的快乐和成熟掩藏着无数的幼稚、单纯、苦闷、忧郁和彷徨。

有人总结过90后的特点:超级自信、骄傲、放纵、张狂而犀利的智慧,令人吃惊的过度成熟以及顺从功利规则的“分裂式”成长。他们更关心自己的感受,“自我”的实现程度和被关注程度,所以,不免屡屡在众人面前下狂言,实不实现不重要,关键是要那种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用崇拜而关切的眼神注视自己,听自己声音的感觉。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喜欢just do it那种爱咋咋地、要咋咋地的范儿。他们想要的就是让所有人知道我最重要。自称“泛90后”作家的蒋方舟在《正在发育》中这样说:“我找男朋友,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健壮如伟哥这是她四年级时写下的文字。从她的文字里,我们感知到了一群孩子跳动着的无畏的、超级早熟的青春脉搏。他们用自信和无畏的精神挑战成人社会对他们的担忧和贴标签式的讨论和说教。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