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青年议题:80后议题的沿袭与超越(2)

90后青年议题:80后议题的沿袭与超越(2)

三、议题转移中90后与社会文化的新发展

青年议题从70后、80后再转移到目前的90后,这是新生社会群体代际更替中社会关注焦点的迁移过程。转移过程也体现了社会文化环境变迁下的90后的新发展,反映了后现代主义与传统主义的相互影响、批判、反思和融合。

1.冲突发展性

从“70后”和“80后”开始,中国社会又一次开始经历历史性的巨变,青年的思想和行为被当成时代文化特征的晴雨表来解读,饱受社会争议,“90后”议题更反映了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下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排斥和批判。

“80后”与“90后”有着太多的相似性,现在“80后”已经具备社会成员资格而成功融入社会主流群体。“80后”是计划生育开始实施后的一代,相对较低的就业率和过高的房价是该群体面临的主要困难,刚成家立业的他们也常常因低收入和物价上涨而成为的“月光族”,该群体还面临着即将担负家庭重担的压力,种种压力使得80后人群逐渐成熟起来,逐渐变的理性而不再冲动。回忆起伴随改革开放一起发展成长的过程,很多80后说有多面性的人格:他们能躺在沙发上,听一天周杰伦的歌,陶醉得不吃饭;他们喜欢韩国肥皂剧和来自更多国家的非主流文化生活和时尚;他们无病呻吟,习惯在富足的生活之中寻求忧郁和悲伤……少年的成长需要时间考验,困难催人成熟。80后们在国难面前和奥运会举办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他们勇敢、善良、爱国、大度,他们崛起了,用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扛起了时代的使命。他们在外来思想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明中更多地选择了传统,这让社会主流不由得揣了口气,放下心来让他们也承担监护“90后小弟妹们”的责任。

“90后”则是更加纯粹的独生子女一代,无兄无弟无长无尊,“天大地大,唯我独大”。物质生活更加优越,网络文化发达到前所未有,好莱坞文化等外来意识形态借助多种媒介长驱直入,思想文化的交锋更加激烈。社会对80后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指责和纠正其行为的偏差;主流社会对90后的行为习惯、思想、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都一片惊诧,90后反主流的回应让激进者甚至感到痛心疾首。大体来说,社会对90后的总体认识可以这样归纳:固执而孤立、合作意识差、好强而浮躁、刻意求新、责任感薄弱、现实而虚荣、懒散而脆弱、薄情寡义、冲动而敏感,对传统的反叛,对经验和权威话语的藐视,对金钱和名利的追逐。生在一个娱乐至死的网络时代,电脑就是90后的知音,是他们的脑,是他们的心,是他们的手和脚;超女快男、娱乐明星是他们学习的偶像。因此,90后青年议题讨论的面更加广泛而深入,参与的群体更加庞大。

2.多元包容性

90后议题在网络和媒体上进行得火爆热烈,虽然较之80后,90后似乎问题更多更严重更广泛,但大部分人能更理性地分析这一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开始从理解相对主义出发,多元视角看待“90后”后现代特征,少了些谩骂和哀叹,多了些理解、包容和希望。

有文章理解说90后是“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的新一代,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也存在太多的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和无奈。在时代大背景下,尚且弱小的90后没有较多的选择余地。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着社会给予的竞争的压力。首先是来自家长、教师的成人社会的高要求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其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在不易察觉的情况下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如焦虑、自卑、悲观等不良情绪,90后成为烦恼较多的一代,为感情,为环境,为社会,为幸福,为不可逃避的责任。竞争的残酷让部分90后失去了快乐,为成熟而丢掉了幸福,甚至失去了面对现实的勇气。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让90后注定成为了孤独的一代,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进而产生代沟。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为了逃避或抗拒来自成人世界的压迫或伤害,他们只能躲藏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幻想或疗伤,寻找同病相怜或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管他们是张狂任性还是自私虚荣等等,都是成长中常有的问题,需要的是社会的宽容和帮助引导。

既然做出了成人和成才的选择,90后就会勇于承担这选择而要承担的风险。90后也想要有轰轰烈烈的人生,想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想要青春有所担当。90后们在孤独中思考,在孤独中磨砺,在孤独中畅想,也在孤独中有所担当。成人社会说看不惯90后的游戏人生、张狂无礼,不喜欢90后的跨裤和板鞋,还说无法忍受90后的叛逆,指责说90后是肤浅、堕落、崩溃的垮掉的一代。但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的90后,注定也能够前代人一样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3.独立主体性

90后议题证因为有了他们群体自身的主动发起和参与才显得格外精彩纷呈,他们既对成人社会进行暴露和批判,也用另类的方式剖析和反思自身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这也反映了他们迫切想要做具有独立主体性的新一代。独立主体性,是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所具有的自主性、自信心和创造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能动、自由而有明确目标指向性的地位和特性。如海德格尔所说,主体性既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性质,又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据和条件。

每个人成长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而教育则是人的社会化最主要的途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心须以90后新一代为主体,以他们学习为主体。他们的学习主体是作为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征,是其主体得以确定的内在依据和根本标志。潜质潜能的发展,都表现于自我成长的过程。学生们学知识技能、学会用敏捷的思维分析审视事物、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世界,更是这样一个过程。面对种种消费主义、物质享乐主义潮流和娱乐主义,大部分90后以一种非主流和雷人叛逆方式抗争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的逼迫。最近电视媒体上出现的“要嫁就嫁黄世仁”和“宁愿坐在宝马里面哭”的90后女性宣言,引发了又一场婚恋观大讨论。新世纪“白毛女”羡慕有钱人,代表了一种对美好与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相当一部分90后不想以一种正当的、独立的方式获得财富和权力,缺乏一种独立的主体性人格结构,这才是让社会担忧和警惕的。我们还应该追问,我们社会文化里是不是有一个很好的人文精神,一个珍视生命、爱情、思想和独立人格精神的时代背景,拷问当社会结构是否有一个让每个新生成员凭借自身能力实现向上流动的社会正义。如果在一个全民逐利、浮华奢侈、道德溃糜的社会,我们就没有权力指责90后的婚恋取向。当代作家阎连科的《乡间故事》精妙揭示了文化—心理—经济社会结构对社会底层人的压抑,所以即将步入社会的90后在想方设法向上层社会靠拢,利用所有的一切迎合社会权威体系。在这种“物质主义”时代里,爱情、哲学、良心、尊严感、科学精神都势必逐渐遭人冷落。从报纸媒体到网络留言,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不公正的误解、非议与批评,指出她们“很傻很天真”,指责90后“把无耻当天真”,批评“其社会价值观遭到异化的程度”。

重建人文精神和公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是新世纪“90后”救赎之路,我们没有理由漠视乃至嘲笑90后的生存困境与精神之殇。强调作为“个人”的90后新群体的独立意义和价值,其个性化的思维、情感、话语方式等的建设就格外重要。在这样的功利化、物质化的时代精神背景下,我们在大声呼吁建构“90后”新一代的主体性独立人格的声音下,更要为重建新世纪人文精神大厦和重建社会正义的经济结构而追问时代的、社会的责任问题所在。个体的独立人格、时代人文精神和社会正义的经济结构是联系在一体的,互相影响与彼此制约的。

哈罗德·罗森堡 《荒漠之死》中说到:“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不论如何,“90后”所暴露出的问题绝非仅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而是社会文化多种因素叠加的作用下生成,这对社会和家长如何与90后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引导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需要社会多方力量配合,积极引导“90后”思想行为。给90后以尊重、接纳、关爱、鼓励、信任和磨砺,他们就能撑起明天属于他们的太阳和天空。

参考文献

[1] “90后”见百度百科:.

[2] 路鹏:《“80后”与“90后”青年特征比较分析》,《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01期。

[3] 卢勤:《“90后”:被误读的青年一代》,《人民论坛》,2011年七月上。

[4] 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5]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90后”一代新特征》, 2010-05-15.

[6] 杨雄,何芳:《被关注成长的一代一项关于90后青少年发展状况分析》,《青年研究》,2010年02期。

[7] 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8] 余敏洪:《直面“90后”是个伪问题》,博客链接.

[9] 孙宏燕:《“90后”的时代症结》,《人民论坛》,2011年7月上。

[10] 史许福:《 当前文化背景下“90后”准教师教育难题及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11期。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