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文学忌讳耍小聪明

贾平凹:文学忌讳耍小聪明

A

文学忌讳耍小聪明

初见贾平凹,是6月份在陕北神木举办的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成立大会上,他被一群诗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围着合影,虽然少见他微笑,但能感觉到他是一个随和的人。

贾平凹一般不参加此类活动,那一次,一是因为他是上级领导,二是他看好这个协会。这一点,在9月份的这次诗会上得到了证实,他说:“咱们这个青年文学协会,在神木成立的时候,我去过。在山阳开这个代表会,我又来了。老是开会,我不爱开会,但咱这次是一南一北的,从陕西最北边跑到最南边,我主要是看中这支队伍。因为从长远方面来看,这支队伍是陕西文学未来的希望;从近处看,这个组织积极地开展活动,而不是成立了就是结束。现在的社会风气,到处是活动、到处是组织,可都是开幕式也是闭幕式,最后呢,只是给别人印了张名片。但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又开会,我觉得特别欣慰,特别感动。”其实,贾平凹是一个极其坦率和幽默的人,他说话没有半点架势,也不像一般文人那样,追求辞藻华丽,故作高深。

陕西省作为全国的文学大省,有着深厚的文学传统,现当代文学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柳青开始,便人才辈出,佳作不断,就连贾平凹自己也表示感叹:“作家的出现伴有文学纵队现象,经常是一出一窝子,没有单个冒出来的。”

当时,以路遥和陈忠实为代表的文坛陕军,一拨20来人围着《延河》杂志开设的专栏,积极进取,争先恐后,“我们开了几次研讨会,在太白开完在榆林开,一去就是3小时,大家水都不用喝。”似乎忆及曾经的文学,人人都怀念20世纪80年代的狂热时代,包括贾平凹也不例外。

贾平凹告诉记者,自己在青年时代,也办过一个叫“群木”的文学社。之所以叫“群木”,他解释说:“一簇簇地出,一块块地长,100株也都是一块长的,虽然是长得都不粗吧,但头顶着一块蓝天的都争着,互相争着。”

陈忠实当年是群木的一员。到现在,他们那一批作家的年龄基本上都大了,贾平凹当时是年龄最小的,今年也年逾花甲。“时间过得特别快”。时过境迁,陕西文坛现在的这一批作家比上一批风气好、土壤厚,交流也特别多,他们都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先进的文学观、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贾平凹说:“当时就只有一家刊物,是省群众艺术馆办的,没有什么看的书,也没有什么交流活动。”

虽然今天陕西文坛的后备力量让贾平凹看到了希望,但他还是表示:“这几年,我看各省市年轻的作家冒出得特别猛,而且作品在全国影响特别大。相比之下,陕西的青年作家还不多,产生影响的作品也不多,这也是事实,要正视这个事情。一定要有危机感。”

对于任何艺术种类,前辈往往担心后继无人。对于一个优秀的作家来说,文学是不亚于生命的,何况贾平凹这样的大家。他甚至把从文和从政作对比,他说:“在行政上,你要当个处长都难得很,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学比这个还难。因为作家两三年不努力,马上就会被淘汰了,残酷得很,要想不被淘汰,一定要争人先,要有理想,说不好听叫野心,说得高雅点,叫理想。”

贾平凹喜欢用最通俗的比喻和实例阐释自己的观点。“我经常讲,就像项羽敢跟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之’,几年后就把秦朝推翻,当了霸王。毛泽东主席在13岁就作过一首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13岁时,就有这么大的志向,果然后来就建立了新中国。所以说,有时就要有大的志向。有了大的志向以后,就不会耍小聪明,文学上有一个很忌讳的东西,就是耍小聪明,聪明一旦变成小聪明后,最后就长不大了。”贾平凹说。

B

一手自卑一手自尊

年少轻狂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作家作文亦是如此。

贾平凹说他当编辑的时候,见过很多搞文学创作的人,年轻时写作容易狂妄,“狂妄是一个很偏执的思维,一狂妄就影响自己吸收更多的东西,狂妄的人没有一个最后行的,往往只能走到一半,走不到最后,一定要一手自卑一手自尊,因为自卑了以后,可以静下来吸收更多的东西,实际上人在一生中,受别人的打击也是一种财富。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敌人,敌人也是你前进的一个方向,如果你一生能遇到一个强大的敌人,那也是光荣”。

“一般土地上长出苗苗的时候,分不清是草苗、树苗还是庄稼苗,只有长高以后你才能辨出。从这个角度讲,大家都是苗的时候,能成为什么苗苗其实自身能感觉到。我在年轻的时候,见过一些编辑老师和评论家,问他们我的作品能不能写好,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也只有自己知道。所以,青年作家一定要看清自己是什么苗苗。对于写作来说,再一个就是比坚持,因为文学在某种时候讲究爆发,讲究持久力,因为他是‘马拉松’。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差不多,百米赛跑,就差一两步,一点点,任何比赛,其实就是比那一两步”。

然则,真实的文坛是没有这么和谐的。如今天我发表作品了,他没发,我就嘲笑他的事时有发生,暗地里较劲。对此,贾平凹表示:“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或者是今年你红了他没红,或是明年他红了你没红,这都说明不了问题。因为文学,成名比较容易,成功难,我们对文学一定要敬畏。”

而在大家眼中,类似于如火如荼的文化节一样的文人聚会活动,一般也是徒有其表的。贾平凹说:“这些年我见得多了,文学上形成的一些关系好的人老在一起,开始是以文学的名义聚在一起,谈着谈着就开始喝酒打牌,或是干别的事情,然后就是互相吹捧,互相按摩,你把我捧,我把你吹……这种风气一定要杜绝。”

作家柳青也曾说过:文学是一场马拉松运动,它是以60年作一个阶段划线的。作家比的是生活积累,积累得越多,写的东西就看得透了。

c

你不爱钱,钱就不爱你

近年来,文坛上“亲体制”和“远体制”的界限随着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越来越模糊,残酷的现实敦促一些坚持个人路线的作家纷纷投怀送抱,开始写起了“应景文”,或者当起了“艺术家”。谁叫文人也得吃饭呢?因此,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然则,如何摆好心态却成了摆在文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就像“官员诗人”车延高获奖一样,总会有人觉得“不正常”。

贾平凹说:“敬畏文学才不会以文学谋什么职位,在文学圈里争个什么东西。既然选择了这个路子,就不要太在乎得失了。实际上,在文学圈里当个啥也没有意思,作家最后还是比作品。用文学来谋财,叫你写啥你就写啥,这也走不通,这是对文学的不尊重。”

因此,作家一定要写真实的生活,一定要投入真正的感情,一定要写得好看,要写得与人不一样,能达到这几点就是好作品。“现在好多作品要么不真实,要么胡编不投入真实感情,要么写得不好看不独特,这几方面都影响作品的发表和推广。作家要敢于担当,拿韩寒来讲,韩寒之所以名气那么大,不仅仅得益于他的作品,他已然是社会中的一个公众知识分子,这个形象类似于社会问题代言人,这为他产生特别大的影响。所以,作家起码要关心社会,关注现实,脑子要考虑整个天下的事情,天下事能增加作品的宽度和厚度。就像你不爱钱,钱就不爱你。”贾平凹作为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家,虽然上了多次“作家富豪榜”,但他的书画作品也独树一帜,为他带来了不少收入。他似乎冲破了传统文人的 “思想洁癖”,可又有几个文人能表现得如此淡定呢?

“你喜爱文学,文学肯定就喜爱你。虽然你为之辛苦了一辈子,没准到最后还不如炸个油条修个鞋……道理确实是这样的,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实惠重要。如果有了远大理想,就会自觉地深入生活,认真地对待所写的每一个文字,就会不断地丰富它,不断地向外突破,文坛的淘汰率是比较高的,一定要想办法突破。”贾平凹表示。

当记者问到文学创作的题材问题时,贾平凹说:“比如说,人性的恶的问题。一个不好的习惯问题,或者说体制的瓶颈问题,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等方面,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就要有全球意识,全球意识也就是现代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写出以后也吸取了经验。对中国目前的现实生活来说,写这些东西是有出路的,有价值的。”

其实贾平凹更像一位孜孜不倦的老师。在诗会现场,他回答每一位青年作家的疑问,他还鼓励大家说:“因为当年路遥说过一句话,他说他是一头牛,他就要在黄土地上耕耘,路遥说过的,陈忠实也说过,他要写一本死了能当枕头的书,这两位作家当年都是豪言满怀,豪言壮语,大家一定要向他们学习。”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作家在公众心中一夜之间进入了新的实力盘点。在盘点中,独树一帜的贾平凹被认为是与莫言“旗鼓相当”的人之一。

其实这不是在吹,而正是“诺奖”不再神秘之后读者的理性评判。

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分子写作逐渐被失语和压抑所击垮,写完《商州》系列的贾平凹迅速地转移到了个体情绪的写作,用40多天写出一部44万字的长篇小说《废都》。《废都》出版后被列为陕西文坛第一次文学东征的主打作品,一时间在文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贾平凹也因此名声大噪。

然而,因为《废都》特殊的内容和大胆的描写尺度,被贴上了“当代《金瓶梅》”的标签,风光半年后的《废都》最终没能逃脱被禁的厄运。2009年7月,被禁17年的《废都》获准再版,重出江湖。贾平凹始终如一地疼着它的心既喜悦又惶恐,禁版不但没有阻止他的探索,还打开了他更为个性的表达。长期以来,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不但写出了《秦腔》,还写出了《古炉》等厚重的力作。

贾平凹是一个谦虚谨慎而朴实进取的人。给人的印象,他那始终低垂的眼皮和正儿八经的端坐常常让人感觉高高在上。其实不然。他不但和蔼可亲,还对青年一代期望殷切。

今年9月底,贾平凹应邀参加在他家乡举办的“大美秦岭·天竺山诗会”暨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 ,本报记者也有幸获邀参加,于是促成了本次采访。(记者 冯建龙)

【名片】

贾平凹,1952年生,陕西省丹凤县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有《商州》、《浮躁》、《废都》、《怀念狼》、《白夜》、《土门》、《秦腔》、《高兴》、《古炉》等13部长篇小说。其中《浮躁》获1988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秦腔》获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