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毓海:中国精英没能承担起家国责任

韩毓海:中国精英没能承担起家国责任

从《五百年来谁著史》到《马克思的事业》,对于韩毓海先生来说,是一条漫长的心路历程。

《五百年来谁著史》中,揭示了一个旧时代的崩溃:随着朝贡体系的成员被西方列强一一剪除,古代中国逐渐丧失了运作空间,最终在持续的货币战争、武装侵略下,走向衰败,一个曾为世界贡献过孔孟之道、伟大发明和工艺精神的民族,突然成了现代视角中的“野蛮人”。

在浩荡的世界潮流中,我们为什么一次次错过机遇?因为精英阶级、士大夫阶级颟顸无能,他们落入了自己制造的概念中,完全丧失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他们全部的才华都被消耗在利益争夺、立场碰撞和意气用事中,这又如何能应对三千年未见之大变局?

《五百年来谁著史》完美地展示了我们面对的困境,可解决之道在哪里?

几年的不懈努力,《马克思的事业》是韩毓海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刚一问世,它便被新闻出版总署推为“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这本书最难得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左右之争,致力于追寻马克思的真精神,以此回应时代挑战。

应该看到:一方面,在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上,马克思主义产生过巨大作用,曾带领我们走出百年迷茫;另一方面,我们对马克思的误会又比比皆是,许多人只是接受了几个教条,便自以为融会贯通,对马克思的“评论”压倒了对马克思著作的阅读,没有哪个思想家像马克思那样,被评论的那么多,而又被阅读的那么少。

回归马克思的事业,追寻自我与人类的精神自由。为深入解读这本力作,《北京晨报》陈辉先生特专访了韩毓海教授。

半本《资本论》让人误解马克思

北京晨报:您怎么突然研究起马克思了?

韩毓海:并不突然,其实这本书是《五百年来谁著史》思想的延续,在《五百年来谁著史》中,对传统中国的崩溃做出了学理阐释,可面对当下问题,又该怎么看呢?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种解释铺天盖地,可我始终不太满意,所以,想回到马克思主义去找答案。

北京晨报:国内马克思主义学者很多,可相关的新成果似乎并不多啊?

韩毓海:因为许多人没认真读过《资本论》,许多人认为《资本论》早已经是过时的东西了,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论》中包括某些过时的东西,比如说资本剥削劳动是资本积累的根本动力这个观点,恐怕在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代就过时了。必须指出:这个观点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发明,也是恩格斯的观点,但并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这恰恰是马克思批判地审视的政治经济学的观念,《资本论》的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但长期以来,研究马克思的学者却把它当作马克思的观点,实际上,马克思指出:仅仅靠剥削雇佣劳动,企业家靠剥削剩余劳动,不可能造成贫富差距的不可逆转,也不可能造成资本统治的绝对性。真正使得资本主义在世界上得以确立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个是殖民主义,一个是与战争国债制度相联系的国际信用-金融体系和国内税收体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它概括为殖民-国债-税收-关税这样一个特殊的制度创制,这也是我在《五百年来谁著史》的《国债与资本》一章中所表述的观点,我在那一章中采用世界史、特别是经济史研究的新材料继续阐述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我的历史描述表明:使得东西方发生大分流、使得人类世界向着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大逆转、大转型的,正是这样一个制度创制,而不是货币经济的发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扩大,货币不是资本、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更重要的是:产业经济不是资本主义,这才是马克思的观点。

简而言之,使得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变得不可逆转的,乃是有组织的暴力剥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以及金融-信用垄断体制(金融垄断),靠市场经济、产业竞争根本做不到这一点,而这恰恰是使得资本主义得以成立的东西,实际上,只是在这种制度制造的差别变得不可逆转之后,社会才分裂为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阵营,即资本剥夺劳动,企业家剥削工人,这是上述世界历史发生资本主义大逆转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离开了马克思所谓资本主义的前史,不能解释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历史,因为那个大逆转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变得再也不可逆了,结果才出现了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生的雇佣劳动者。

马克思描述的是世界经济由重商主义、产业革命向着金融垄断的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过程,产业经济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企业家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大卫?李嘉图的发明,根本不是马克思的发明,如果资本主义就这么简单,那它太容易被推翻了,可见问题不在这里,实际上,离开了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机器,离开了国际金融-信用体制,工人占领多少工厂都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的毫毛,这才是马克思的观点。

《资本论》的研究者往往缺乏马克思那种磅礴的经济史视野。马克思生前准备写6集《资本论》,实际却只完成了1卷,后两卷是恩格斯根据他的手稿整理完成的,第四卷是考茨基编成的《剩余价值学说》。今天大家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多指《资本论》第一卷,它讨论了剩余价值与生产等学说,但实际上,这连《资本论》的“一豹”都难以窥到,《资本论》六集的篇目是:一,资本;二,土地所有制;三,雇佣劳动;四,国家;五,国际贸易;六,世界市场。这种篇目安排,所体现的正是经济史磅礴的视野。第一集又分四篇:资本一般、竞争、信用、股份资本;而目前的出版的三卷《资本论》只是“资本一般”的三个部分,也就是马克思写作计划第一集的第一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金融的深入研究,并没有在此展开,现在研究《资本论》的人,其经济学理论的水平一般不会超过亚当?斯密,由于缺乏马克思那种经济史的视野,所以,即使看过三卷《资本论》,他们恐怕也不太能理解其中说了什么。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