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是灾害救助的装备,开始从传统的以人力和手工为主的工作手段转向高科技装备的应用。过去,救灾主要依靠人力进行手工操作,所以工作效率较低,有时还难免产生不规范的行为。按照应急救助的要求,目前灾情的报告通过网络系统已经非常便捷,同时卫星和遥感技术也开始运用于救灾过程,救灾行政人员开始配备一些必需的装备,从而大大增强了救灾的机动能力。
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转型,实际上是政府行政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公众需求而进行的重要改革。这样的改革,不仅直接面对最为急需救助的困难群体,而且还直接面对十分透明的公众舆论,客观上促进了政府行政工作质量的提高。
四、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
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颁布以后,伴随着地方应急预案的制定,我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制度开始逐步健全,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正在初步确立。
比较国外的经验,我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还明显地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就是:应急指挥和协调机制还不尽完善和规范,许多工作程序还不够细密、不够具体而且操作性不够强,应急物资储备还只是初具规模,先进的装备在救灾中还没有被普遍应用,由于缺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因而冬令、春荒的救助标准还过于偏低,社会捐助制度的发育程度也较低,灾害救助工作的立法还相当欠缺。所有这些差距,都会随着国家的全面开放而日益凸现,因而十分有必要采取措施,系统地加快自然灾害的应急体系建设,以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安全和稳定。
由于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减少经济损失,我们应该在短时期内,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这一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重点,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建设发达的灾情监测系统。这一系统,首先是当前已经建成的灾害预警系统,包括气象、地震、洪水、森林和草原防火、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海洋和环境等方面的预警体系,一定要充分地发挥作用。同时,要加强综合性的灾情监测能力的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减灾中心的作用,经常对重大灾情进行会商,及时地做出判断,从而为灾害紧急救援的决策提供科学的方案。还有,一定要加强遥感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要发展减灾卫星系统建设,使高科技能够广泛地应用于救灾工作过程;
二是要建立较为充实的物资储备系统。当前,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共储备有20多万顶救灾帐篷。这种局面需要改变。首先,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的布点,一定要更便于实用。要根据运输条件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需要,建立物资储备仓库。同时,还要采购不同品种的物资,以适应不同灾害条件下灾民生活的需求;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应急响应制度。灾害的应急响应,是一种准军事化的体制。当前,一旦遇到灾害,救灾的指挥往往显得手忙脚乱。因此,一定要将各类自然灾害应急的预案充分地程序化,不要只是几条干巴巴的职责,还要有行动的方案细节,包括现场指挥部的组建,信号的传递,物资的保障等。还需要进行经常性的演练,使各级救灾的指挥员和普通工作人员能够措置裕如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救灾环境;
四是要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体制的建设。恢复重建工作,要加强领导。更进一步地明确工作程序,特别要明确灾区重建中的领导责任,使其真正履行责任,组织、协调有关事宜,保证重建工作能够高质量地展开;
五是要切实做好灾民的基本生活救助工作。要从制度上能够保证“不救不活”人口的基本生活,尤其是对于灾后形成的孤儿,要给以特别的救助,使其真正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六是广泛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建立健全社会捐助的工作机制。要开发两种资源,一是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要全面地突出起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要广泛地开展义工和志愿者活动,使人力资源的捐助活动得到有效地利用;
七是要制定《救灾法》,使国家的救灾行为法治化。灾害应急救助是国家行政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建立健全发达的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应该看到,我国社会对这项工作还比较陌生,因而不可避免地还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许多大量细致而艰苦的工作。
王振耀,原国家民政部救灾司司长;田小红,中国政治学所研究员。
王振耀: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体系(3)
本文关键词:
王振耀
自然灾害 应急救助管理体系
相关阅读
- 王振耀:完善红会发展的法治轨道2016-07-04
- 期待慈善法催生“大慈善”2016-03-10
- 王振耀:期待慈善法催生“大慈善”2016-03-10
- 社会救助应驶上法治化的快车道2013-11-04
- 原民政部司长:部委里,最有实权的是处长?2012-11-25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陈文旭:共同富裕的理论源流与中国化实践
- 税收数据印证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 以增强供需适配性“关键一招” 激发消费潜能
- 陈志刚: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概念新观点新论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全会热词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 北京“班超”,让每个孩子都闪耀成长光芒
- 五年时光绘就“京”彩画卷
- 错峰假期激活秋冬旅游淡季
- 吴佳佳:牢记“三个务必” 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 魏小芳:科技赋能文化 文化赋能城市
精选视频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的主要目标,体现了怎样的发展思路?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如何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五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如何领会二十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战略指引?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理论看点】白洁: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