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焦虑时代”已经来临?(3)

美国“焦虑时代”已经来临?(3)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多看重这些统计数据呢?当然,只能部分参考。毫无疑问,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的增加,中国在一些方面的影响力也会增加。但是,我发现有些情形值得注意,那就是在所有这些讨论中,这些人在指出中国占世界GDP总量的比例增长的同时,却忽视了中国的人均GDP只是美国和其他经济强国的若干分之一。美国的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中国的只有4000美元多一点,大致只与安哥拉及伯利兹持平。哪怕乐观的预测是对的,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GDP也仅仅达到美国的一半,大致相当于斯洛文尼亚今天的水平。思考如果中国成为经济主导者,那将意味着什么,是一件有趣的事,因为它史无前例。在过去,主导世界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在地缘政治和权力的问题上,大国自身的经济规模并非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是,那中国在1800年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最大。因此,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是否能把其经济能量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

毫无疑问,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但是权力和影响不仅仅源自单独的经济力量,中国已经对此做出了最好的证明。在过去的几年,当美国的经济下滑而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时,美国却高调地证明了自己在东亚及东南亚的地位,而中国的地位同时却恶化了。事实上,中国越多地使用新长出来的肌肉,就会越多地激起地区反应的火花,而这些地区随之便会寻求美国的救助。拉赫曼坚持预言日本将向中国倾斜,但是所有的信号都在指示相反的方向,而相似的信号不仅仅对日本,对中国其他邻国来说也是如此。尽管中国是这些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却并不能增加其对后者的影响力。

据我了解,就连巴西人也越来越不乐于仅仅成为中国人的原料供应者。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像澳大利亚一样依赖中国,但是看看新的美军基地,澳大利亚就只欢迎美军踏上他们的领土。国际贸易并不哺育礼让或者战略上的依赖。正如很多人指出的那样,1914年的德国和英国也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

事实上,中国在走向成为世界性大国从而与美国平起平坐的道路,还有很多障碍要克服。首先,它要解决的是强邻的恐惧和猜疑,尤其是和中国的崛起速度一样快的印度。虽是老生常谈,但美国真的在上天的眷顾下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它的大洲没有其他大国,不用面对来自邻国的直接威胁。中国周围被曾经的和未来的对手包围,甚至连冷战时苏联也处于更好的地理位置。

这些就是对主持人德雷泽关于美国盟国的状态问题的部分回答。印度和巴西也许和美国并不一条心,但是这并没有那么重要。美国的影响并不至于能够在所有时候让别国唯命是从,它永远不可能这样,甚至对冷战高峰期的欧洲也没做到那样。恰恰相反,美国是通过影响世界整体的平衡来帮助其确定地位的。在美国和中国有可能成为对手的未来的某一天,一个强大的印度会成为美国的帮手,不管那时新德里和华盛顿的关系是否友好。

至于欧洲,请让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广阔一点。与曾饱受战火蹂躏而被美国自从1945年就当作盟友传承下来的欧洲相比,今天的欧洲尽管承受着经济危机,但依旧是一个超级大国,的确也是很值得拥有的好盟友。

拉赫曼:我在一个重要的问题上同意您的观点。政治力量与经济份额并不相同。因此就算中国在2018年前后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美国依旧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作为世界政治的主导力量。美国的联盟网络、军事力量、技术实力、“软实力”、政治稳定性和地理位置等等,都是中国所缺乏的资产。

但是,尽管政治力量和经济规模并不是一回事,不过它们肯定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随着中国变得更加富裕,其地缘政治力量就会增长,这也会变成对美国更大的挑战。中国增长的财富使其有更多的资金可用于海外资产、国际援助和军事开支。尤其是,中国投资和市场的诱惑将会成为塑造别国行为的有力工具。

我们从现在的欧洲就能看到这些。中国提供信贷和优厚合同的能力,无论在人权还是环境方面,都正在使得欧洲人明显地减少与中国对抗的意愿。

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您指出的人均GDP并不能令人欣慰的原因。是的,确实美国人的平均财富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甚至永远都会比中国人的平均数高,但是,卢森堡的人均GDP已经大大高于中国和美国,却对地缘政治并没有影响,因为卢森堡的人口太少。

在很大程度上,这都只是简单的算术问题。日本永远也成不了第一,因为其人口不到美国的一半。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中国几乎可以肯定会成为第一,因为其人口是美国的4倍。中国居民在平均收入上的相对贫困将会使得中国成为另类的超级大国,他们比我们富有的同时又比我们贫穷。这可能使得中国相对内向,或者它也可能使得中国在寻求资源以为其崛起提供助力和满足其人口的需求时,会变得更有攻击性。我认为,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最大的变数是其是否会因为民主(如果它到来的话)进程的刺激而导致国家的分裂,特别是分裂活动最近在西藏和新疆抬头。但是,尽管这些地区占中国领土的一大块,占中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却只有大约2%。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