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陈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讲稿】陈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核心提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结论集中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经验,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部教授 陈述

同志们好!今天我们解读的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代表大会,胡锦涛在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十八大做的报告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句话里面,其中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分重要。可以说,这个结论集中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经验,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一、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贡献

这个成果来之不易,首先它经过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努力,经过60多年的探索才取得这样一个成果。如果我们说得再长远一点,实际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我们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科学发展观,这个过程也凝结了我们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说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就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毛泽东在1939年曾经指出,也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说:“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所说的“认清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最主要的表现是什么?毛泽东是从我们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性质这样根本的方面来对国情进行认识。他得出的结论:中国现实的社会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

从这个认识出发,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这个国情作为最基本的依据,确定了我们中国革命的总路线和中国革命的道路,这就决定了我们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可以说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他们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这样一个高度来正确认识中国国情,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今后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毛泽东除了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贡献,为认识初级阶段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外,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首先在1957年,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讲话》重要的著作中说:我们现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但是还没有建成社会主义。实际上从那个时候开始,毛泽东就开始关注我们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从1959年开始,毛泽东总结当时我们国家进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这些方面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的读书,主要是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可能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在毛泽东读书过程中,刘少奇也在读书,他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情认识的一个过程。

但是后来毛泽东在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出现了曲折,尽管出现了曲折,但是毛泽东在认识国情方面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他对国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明确地提出在我们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要10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现在说是现代化的国家,毛泽东说是需要100年时间。从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从毛泽东那个时候开始,就为我们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贡献。一个贡献体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一个是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带领全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毛泽东给我们指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国情出发,去确定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这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揭示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文化大革命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们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可以说揭示出中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认识过程,应该说也是比较艰辛的,也是经过反复不断提高认识的,也可以说就是经过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一时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到党的十二大

首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做了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样一个讲话。到79年开始,特别是79年3月份开始,邓小平和陈云在我们国家党和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开始阶段,就非常注意从我们的国情出发。要从国情出发,从国情实际出发,那么要研究我们的国情。1979年3、4月份的时期,也是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我们国情进行研究的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这个时候,他们认为我们中国的国情,很重要的几个特点:首先是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从这方面去认识中国的国情,邓小平和陈云在强调我们四个现代化要从这个基础出发,我们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要从这个基点出发。这是对我们国情进行认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

邓小平和陈云开了一个头,从那儿以后,1979年3、4月份的时候,我们党召开了理论工作务虚会,到会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对我们的国情也展开了讨论,也开始在恢复使用毛泽东在1959年提出的我们社会主义是不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用这样一些观点来认识当时国家国情的基本情况。

随后在197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时候,叶剑英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这个讲话里面,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这样一个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全党再进行认识,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这个决议里面,我们党应该说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样一个观点,这样一个论断。这个论断又继续的得到全党的重视。到1982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时候,在这个大会的报告里面,强调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这样一个论断。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全党的这样一种艰辛的探索。

第二时期: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之前

我们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经过党几十年的探索,从这个里面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情况。但是这个探索,我们也可以实事求是地说,也出现了一些反复。后来在1983年4月份到1986年4月份期间,关于初级阶段这样一种理论认识和这样一种概念,在我们主要的理论刊物和报刊上已经很少使用了。

第三时期:党的十三大前后

什么时候开始集中研究这个问题?在1986年以后,特别是在准备起草1987年要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时候,在起草这个报告的时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问题又被正式的提了出来,而且得到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或者说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而且准备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理论作为十三大报告的立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来进一步展开研究,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我们党的基本路线。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