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周边战略结构:面临环形压力

分析中国周边战略结构:面临环形压力

周边战略对于任何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都至关重要,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属于地区大国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一方面,周边是中国综合实力的主要所及,而且“中国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国际政治利益主要体现在亚太地区”①。“中国虽有一定的全球利益,但主要地缘政治利益是在亚太地区。”②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周边外交,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周边发生的事情对中国影响最直接、最迅速”。③另一方面,中国的周边环境极为复杂,周边国家数量多、多元化程度高,有的还与中国存在历史上边界问题。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最近几年面临的战略压力有增加之势,从区域上看多集中于周边地区。我国周边无论是陆域边界还是海上边界,均时有出现不安全的事态。尽管有结构性矛盾在起作用,但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缺乏科学的周边战略,“战术层面的艰苦努力已无法弥补战略层面的缺陷或不足”④。

一、研究现状与概念界定

近几年国内官学两界对构建中国周边战略日益重视。官方提出了要建设“安定的周边”、“合作的周边”、“繁荣的周边”、“睦邻、富邻、安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等目标。但从周边的反应来看,接受程度偏低,质疑声音加大。学界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⑤

(1) 提出“地理周边、生理周边与心理周边”的概念,并得出“中国应该通过国际合作,将地理周边建设为生理周边,将生理周边建设为心理周边”的结论。⑥从战略与安全角度看,心理周边在概念上很难进行科学界定,更何况中国与周边许多国家在文化上的相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早已存在,但是战略与安全意义上的周边稳定、和谐并没有实现。

(2)从战略行动的角度指出,中国周边战略应将东南亚地区作为支点。有学者认为,这一地区的安全稳定性要高于其他几个地区。⑦但这个支点的主要问题在于,领土与历史积怨导致内部不仅缺乏实质的稳定性,而且由于综合实力较小,自主性不强,受外界影响较大。这个支点从根本上讲是不可靠的。在重返东南亚后,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程度不断加深,成为南海问题国际化的最大推手。为进一步加强与南亚各国联手威慑中国,美国多次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海展开联合军演。菲律宾所谓“铭记”美菲间的团结一致及紧密关系,⑧使其狐假虎威的一面表露无遗。应该说,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一再向中国发难、恶化局势,与美国发出的这种错误信号不无关联。

(3)以“周边战略”为名,实际讨论的是普通的“周边外交”。比如,有学者从“中国周边环境将面临的四个严峻挑战”出发,指出中国应在四个方面做出应对的“周边战略”⑨,并针对中国外交面临的周边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也有学者指出,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和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采取了多边主义的周边战略”。⑩

从概念上厘清中国周边战略建构的核心问题,并确定科学分析框架,仍是研究中国周边战略的起点。“周边国家”(surrounding countries),意指围绕在四周的国家。(11)中国周边国家概念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尽管早已失去了历史上的“华夏中心—蛮夷边缘”的含义,但其研究对象相当清楚,指与中国海上与陆上接壤或相向的四周国家。其中,陆上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老挝和越南;海上6个:日本、菲律宾、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此外,从传统领土与主权界定来看,美国在日韩等国的军事存在,实质上分享了这些国家的部分主权,美国应是中国周边战略研究的对象。

把除此以外的国家纳入中国周边战略的研究对象并不合适。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已成为常态,尤其是像中国规模与政治影响这么大的国家,不与某个国家发生联系已几无可能。如果以抽象意义上的相互联系等作为“周边”对象的界定依据,很容易将研究范围无限扩大,这并不科学。另一方面,在国际政治、特别是地缘政治的话语里,“周边”范围的扩大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势力范围的扩大”。中国若在周边范围的界定上无限扩大,也可能招致误解。

什么是战略呢?战略产生于战争实践,长期应用于军事领域,原意为“战之略”,也就是战争的艺术(art of war)。最初把西方文字“strategy”译为“战略”的是日本人,我国在清朝末年从日本引进这个概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战略研究在我国取得独立学域的地位,并获得学术界认可。(12)今天战略所涉及的范围日趋扩大,被广泛借用到其他领域,其中包括对外战略。从概念上讲,对外战略指的是 “一国对较长时期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等总的认识和谋划”(13)。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战略目标、战略实力和战略途径。(14)本文认为,中国的周边战略要研究的就是基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关于如何实现国家利益和怎样实现国家利益的全局性方案。在具体的研究维度上,核心问题是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手段以及战略能力。

二、战略环境的认识

建构周边战略,首先要考察战略环境。从战略环境的主要构成来看,政治、经济、军事等几个因素最为主要。

2.1 地缘政治环境不容乐观

从政治环境上看,美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属于该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大国。中国除了和俄罗斯战略配合大于战略竞争外,其他几个国家均属于战略竞争大于战略配合。中美存在台湾问题,尤其存在守成的世界大国对潜在大国的战略猜忌问题。中印、中日存在领土问题,特别是因近现代战争所引起的两个民族缺乏战略互信问题。此外,这一地区由于上述战略猜忌,再加上朝鲜半岛和大陆台湾仍处于分裂状态,冷战思维依然存在。这其中,美国介入中国周边事务并与周边国家联合对中国施压,是影响中国周边环境的最大变量。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的第一次亚洲之行就明确表示自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平洋总统”。2011年希拉里在夏威夷东西方中心发表演讲明确指出:“21世纪世界战略和经济重心在亚太地区”,“美国今后的外交和经济政策重心会放在亚太地区。”(15)

在 “重返亚太”政策支配下,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除了传统的同盟关系与由于反恐而建立的准同盟关系外,最大的特点就是与该地区的许多主要国家的关系都急剧升温,其中与越南、印度已开始构建“战略伙伴关系”。正值中越就南海问题争议日趋激烈的背景下,2010年9月美国与越南表示将致力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美国多次表态支持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越南则高调支持美国“重返亚太”。2010年6月美国与印度开启战略对话,承诺建立“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在同年11月访问印度时,奥巴马对于印度申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事,一改前任政府的反对和模糊态度,明确表示支持。他特别指出,美国将帮助印度实现在国际上与中国处于同等地位的愿望。奥巴马在2012年初公布的《新军事战略报告》中特别指出:“要与印度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16)

与此同时,某些对华一贯友好的国家面临中国持续发展的态势,对华防范的声音也开始出现。比如在2009年9月日本对外文化协会主办的会议上,俄罗斯前副外长库纳泽中就公开强调:在政治影响力方面,中国今后仍将进一步扩大,日俄应联手抗衡中国。(17)与此同时,周边小国也产生畏惧心理,更倚重大国以求平衡。比如,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2009年10月在华盛顿公开表示,美国应继续参与亚洲事务,以制衡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确保区域平衡。(18)

2.2 谨防“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态势的延续

战略是建构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经济环境至关重要。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是很多周边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2年,在周边国家中,中国占该国贸易比重超过10%的有7个,2008年上升为19个,包括陆上9个邻国、海上5个邻国以及二级周边(19)5 个。(20)其中,日本、韩国继续作为我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南海周边国家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动下,与中国的贸易额大幅攀升,受益匪浅;作为与中国隔海相邻相向国家的菲律宾,2011年从中国获取了100多亿美元的贸易订单。近十年来,周边国家的贸易对中国形成了深度依赖。

经济利益上的相互依赖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塑造共识、避免矛盾失控的“压舱物”。但与此同时,周边国家在搭中国经济发展“便车”的同时,又担心被中国强大的经济以及迅速发展的综合国力所威胁,因此在政治层面上更为依赖西方大国,在军事安全上有意将美国拉入东南亚。我国周边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与美国签订安保条约、以求得美国庇护。在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鼓动下,依靠美国军事支持,与美进行合作军演,狐假虎威,在中国海周边挑衅生事,配合围堵中国,制约中国发展。由此形成了“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态势。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适时运用“经济杠杆”予以点拨。

2.3 认识地理不利,着重经营周边

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军事安全环境制约着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是战略环境的核心部分。就安全环境来看,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存在军事同盟,从地图上看,美国的这些盟友正好构成中国通往太平洋的“岛链”。中国北部的蒙古,西部的印度和阿富汗,南部的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文莱,它们与美国在军事关系上或是“暧昧”,或是新近升温,或已经升级为盟友,共同对中国构成了“环形”战略压力。值得关注的是,在军事安全关系迅速升温的几个国家中,除印度、蒙古、阿富汗外,另外几个国家均集中于南中国海区域。

美国近两年与中国周边国家中的16个——除朝鲜、缅甸、俄罗斯、不丹外,都进行过联合军演。这其中,与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多次在南海举行军演,与日本开始公开以“夺岛(钓鱼岛)”为目的的军演,与韩国的联合军演2011年不仅首次在黄海举行,而且美国“华盛顿”号航母也不顾中方的坚决反对参加了军演。美韩联合军演的规模与水平均大幅提高,军事同盟关系显著提升,战略意图和走向已明显超出应对朝鲜半岛问题的界限。

在近两年美国对外军事出口额前五名的国家中,中国周边国家占到4 个,前10名中占到6个。在所有统计的63个国家中,中国周边国家占到10个。也就是说,中国周边国家中的一半在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的对外军事出口中都“名列前茅”,出口总额占美国2009—2010年出口总额的52%。(21)美国军工集团在中国周边的这一巨大利益不仅是美国渲染中国威胁论的结果,而且也表明美国军工集团会继续反华,旨在“给美国确定一个敌人,从而达到谋求经济利益的目的”(22)。

在军事基地方面,美国也积极布局中国周边。2010年以来,美国以“中朝导弹威胁”为名斥资128亿美元,开始全面升级关岛海、空基地,欲将关岛打造成五角大楼的“超级基地”(23)。 2011年11月,在与澳大利亚领导人磋商后,奥巴马宣布,美国将从2012年开始在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市长期驻扎250名海军陆战队员,未来驻澳美军总兵力将达到2500人。达尔文市是澳大利亚最接近南海的地区,在相关国家与中国就南海问题争议复杂化、美国公开“支持”相关东南亚国家的背景下,美国此举显然难以撇开针对中国的意图。2012年1月,在美国和菲律宾举行第二次双边防务对话后,尽管美军方表示美国没有兴趣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军事基地,但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罗伯特·威拉德(Robert Willard)27日同时表示,美方愿意以轮番驻扎的形式在菲律宾驻军,显然会进一步加强在此区域的军事部署。(24)

从静态的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型国家。陆上被蒙古、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围绕;海上被黄海、东海、南海围绕。东侧的日本、韩国又是中国进出太平洋的前沿要地,南面的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马来西亚又扼守马六甲海峡。由于周边国家数量较多,且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文化习俗、民族宗教等方面差别较大,再加上中国的超大规模以及相关国家的认知,中国的高速发展与实力快速上升,就导致了一些周边中小国家的恐慌,并与美国通过广泛的结盟来应对,“因为与制衡逻辑相反,他们认为中国是比世界上最强大国家更加危险的威胁”(25)。这也与中国自身的发展阶段有关。冷战期间,由于中国面临资本主义体系的围堵压力很大,周边国家出于误解与猜忌,在对华政策上突出“排华”“防华”的一面,再加上自身实力有限,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目标主要通过约束自己来化解这些压力。也就是说,中国的行为本质上是“向内”的,主要关注内部;而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生存威胁已基本消失,实力日益增强,利益的自然外溢开始有意无意的主动塑造周边的环境,也就是说中国的行为开始“外向”化。这就使得一些国家越来越感受到中国的存在,并视为一个威胁。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