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奎:财经舆论都是怎么出炉的?

高连奎:财经舆论都是怎么出炉的?

财经舆论与经济学完全是两码事,如果你从财经舆论中学习经济学那你学到可能大部分都是错误的。首先,可以看看读者熟知的,受影响最大的那些财经舆论都是怎么出炉的?

1、财经记者

记者采写新闻大多追求轰动效应,但是真正具备轰动品质的新闻毕竟极少,这时记者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了,比如中国定期都发布金融数据,这些都没有什么轰动性,但是如果记者进行下加工就不同了。

比如中国“货币超发43万亿”,就是这种没有任何新闻源头的记者自己加工出来的新闻,而这是明显的一个错误新闻,因为中国基础货币只有二十多万亿,何来超发40多万亿的说法。

其实记者只要阅读下央行发布的金融数据报告,就会知道中国基础货币有多少,也就不会出这样的错误,这都是记者不懂财经常识,自己随意加工数据的结果,因为这样的数据央行不可能发布,专业学者也绝不可能提供,另外还有中国的M2是美国的多少倍等新闻也是记者自己加工出来的数据,因为美国的M2和中国的M2统计口径完全不同,是不能比较的,而这一新闻至今在微博上流传。

另外中国税负世界第一等都是记者为追求轰动效应弄出来的假新闻,都是没有任何来源的新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都不支持这样的想法。

但这些新闻虽然错的离谱却影响极大,看过的人绝大多数都信以为真。因此读者看财经新闻一定要注意来源,只有权威机构发布的或是专业学者提供的才有可信度,如果是记者为追求轰动效应自己加工的新闻大多不靠谱。

2、财经评论员

中国的财经评论员大多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经济学,大多是记者、编辑出身,然后转型当评论员的,比如叶檀、时寒冰、牛刀等都是由记者、编辑转型到评论员的,很多财经评论员写财经评论一方面是职业需要。

中国的财经报纸分为两类,一类经营状况比较好,有着非常优厚的稿费,能够吸引到一大批的专业人士为其供稿,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和证券时报几家,中国其他财经媒体都很难支付符合市场的稿酬,因此几乎没有专业人士为他们供稿。

但是财经新闻与社会新闻完全不同,社会新闻主要是看真相,而财经新闻主要是看观点,社会新闻有记者就行,而财经媒体必须有一大批学者捧场才会有分量,有影响力。

所以很多付不起稿酬的财经媒体就让自己稍微资深些的记者充当评论员,这既不专业,也不像样,不过倒是培养了一批记者型财经评论员。

3、财经会议

财经会议也是财经舆论出炉的另一阵地,这些会议大多选择在豪华的五星级酒店举行,出席这些会议的主要是企业家,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掏的起昂贵的会务费,而这些会议的主讲嘉宾除了请几个领导支撑一下场面外,担任主讲嘉宾的主要还是商学院教授和做政策研究的学者,这些学者也靠参加这些会议而被媒体关注,从而走红。

但必须指出的是,从严格来讲,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经济学家。真正的学术会议都在大学里举行,没有在酒店举行的。张维迎、厉以宁、许小年、陈志武都是商学教授,都是给MBA讲课的,而不是教授经济学的,都是商学。

具体来说,张维迎教的是企业家如果通过博弈论做决策,博弈论是数学,不算是经济学,今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学者就是博弈论的创始人之一,他自己都坦诚自己就是个数学家,而且从来都没有听过一次的经济学课程。博弈论确切的说属于应用数学,而不是应用经济学。

陈志武是研究金融定价模型的,这些金融定价模型主要是帮助金融资本家赚钱,对社会的意义不大,而陈志武的硕士专业其实是计算机,而研究金融模型的人几乎都来自于两个专业,一个是数学,另一个是计算机,陈志武属于后者,确切的说属于应用金融学中的金融数学,也称为金融工程,跟金融学是两码事。

许小年则是投行经济学家,长期在美林证券、中金公司做市场分析,跟谢国忠是同行,转行当教授是这几年的事情,这些人就职的都是大学的商学院。

吴敬琏、樊纲、林毅夫等不像前些人是研究商学出身的,而是都是给领导人做政策研究的,另外周其仁和姚洋也是做政策研究的,他们的专长是农业经济政策,因为他们准确的称呼是农业经济学家,跟真正的经济学也是完全两码事。

可以说读者所熟知的经济学家准确的说都是商学家或是经济政策专家 。以北大为例,我们说熟知的那些北大的经济学家几乎全部来自北大的商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却没有一个是北大经济学院的。其实中国真正懂经济的是经济学院的教授,商学院与经济学院是两码事,但是真正懂经济的经济学院的教授却罕有出席各种论坛会议的机会,也没人邀请他们,所以公众也不知道他们。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