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了三个主要变化:一是,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减少,劳动力增量持续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劳动力供给的存量趋于有限;三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这些变化将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趋于减少的长期特征,从而导致作为经济发展基础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并由此对长期经济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变化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
第一,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将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首先,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意味着抚养比的提高,由此造成的消费人群增加将带动消费服务业发展,从而导致服务业比重上升,相应工业比重下降。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数据表明,两国在劳动力供给数量出现长期减少趋势之后,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则趋于长期上升。现阶段,我国工业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都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这与日韩在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的阶段特征类似。如果仅考虑劳动力供给变化情况,未来40年,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将降至30%以下的水平,而服务业比重将上升至60%以上的水平,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将出现变化。
其次,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直接导致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收缩,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同样根据韩国和日本的经验,在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之后,食品饮料、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制造业中比重明显下降,金属、化学、石化等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产业和通用设备、电子设备及精密仪器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则持续提高。我国劳动力价格上升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率的影响明显大于其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占比将逐步下降,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则逐步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和总体趋势愈发突显。
第二,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将对我国需求结构产生影响。
首先,劳动力数量下降导致从事生产的人口减少,而人口转变带来的老龄人口增多导致储蓄人群减少,从而将造成储蓄率的下降。根据我们的研究,随着劳动力供给能力下降,我国储蓄率将从现在50%左右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50年将下降至25%左右的水平,与现阶段世界主要国家储蓄率的平均水平接近。
其次,劳动力数量下降导致非劳动力人口的增加,导致消费人群增加,从而将造成消费率的提升。根据我们的研究,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我国消费率将从现在50%以下的水平逐步上升,到2050年将升至70%左右的水平,同样与现阶段世界主要国家消费率的平均水平接近。再次,在劳动力供给放缓的条件下,伴随着投资率的下降。根据我们的研究,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我国投资率将从现在45%以上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50年将降至30%左右的水平,基本接近世界主要国家投资率的平均水平。最后,随着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我国从事生产的人口下降,消费人群上升,进出口都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考虑到我国出口的弹性远大于进口的弹性,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将伴随着净出口率的缓慢下降。我们的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减少,我国长期净出口率将从现在3%以上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30年前后进口和出口基本保持平衡,而到2040年前后可能出现逆差的情形,中国长期贸易顺差的外部结构特征将逐步出现转变的趋向。
第三,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将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如果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引起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企业将会自动用资本替代劳动,全社会的资本劳动比率将上升,这将导致资本的边际报酬率递减,从而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事实上,对于我国而言,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带来的人口红利和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些有利的人口因素正在发生嬗变,由此对未来我国经济长期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也将影响我国经济前一阶段维持的高速增长。我国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的特征,因此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重新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我们的研究表明,1994年以后,我国劳动力转移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将近两个百分点,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正在放缓,这在长期内将对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造成影响。
二、挖掘“二次人口红利”
针对劳动力层面的这些变化及其经济影响,我国应该从劳动力作为经济要素的本源逻辑出发,积极努力挖掘“二次人口红利”,力图促使劳动力要素继续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应从顺应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和合理利用现有劳动力资源出发,通过提高素质、优化配置和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挖掘“二次人口红利”,使劳动力继续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
首先,以培育人力资本为重点推进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调整。
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增长步伐逐步放缓,通过大量投入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经济增长的机制,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将经济增长的动力由依赖劳动力数量投入转变为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一要发挥政府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主导作用。国家要做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人力资本投资,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需要。二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国民教育综合体系。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强相互间的衔接与沟通,鼓励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和释放各种社会和民间资源,允许市场竞争机制和私人资本注入等多种形式举办各类教育。三要建立健全统一和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体系。要破除区域、部门市场分割,打破行业市场分割,继续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要完善人力资本市场的支持体系;完善人力资本市场的立法。
其次,要以加快创新和强化服务为重点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在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的背景下,劳动力成本将处于长期上升的趋势,因此要尽快改变“低成本”竞争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加快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顺应我国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人口结构新特征和与之相应的制造业升级的产业趋势,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的服务产业。一要促进引进与创新两种方式融合。在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原则之下,综合利用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两种方式推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要创建适应技术创新的综合性平台。要建立以政府为中心的创新投入体系,构筑以基础研究为核心的创新平台,并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同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转化系统。三要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要加快形成政策法规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创新服务业建设,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四要加快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要营造良好服务业市场环境,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
再次,要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促进需求结构调整。
我国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有两个相关的经济社会现象,一是老龄人口(非劳动力人口)趋于不断增长,另一个便是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前者意味着我国消费人群的稳步增加,后者意味着劳动报酬份额将逐步提高。因此,我国要顺应以上经济趋势性特征,加快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以期通过需求结构的调整主动应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带来的相关影响。一要建立劳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要切实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并发挥财政税收制度对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同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全民共享制度。二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快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接轨”和地区转移接续制度建设。三要加快推动深度城镇化进程。要加快农民工身份转换,落实农民工市民化待遇,同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保障权利与户籍脱钩,允许居民各项保障权益随人口自由流动而转续。四要创新消费产品和消费业态。要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大力发展养老消费,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并健全便民、安全、快捷的商业网络,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