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高考:探索一种全新的高考改革思路
首页> 案例> 正文

海量高考:探索一种全新的高考改革思路

核心提示:高考的问题是什么大家都看得到,它是指挥棒,导致了应试教育,受到社会广泛的批评。虽然经过多年的教改,矛盾却并未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高考带来的问题使得中国的教育体制陷入了一个根本性的困境。

高考的问题是什么大家都看得到,它是指挥棒,导致了应试教育,受到社会广泛的批评。虽然经过多年的教改,矛盾却并未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高考带来的问题使得中国的教育体制陷入了一个根本性的困境。高考的核心是为教育服务,所以要深刻理解高考的问题,必须对教育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

教育的目的体现在个性培育、社会性培育和社会投资三个方面。第一个目的是教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人生去获得自己的幸福。第二个目的是要我们学会做人,如何在社会上与他人打交道。理想的社会里,人人平等。社会希望每个人都能发展出获得个人幸福的能力,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懂得关爱他人。所以,针对教育的前两个目的,社会希望做到的是把教育资源均等地分配给全社会每个人。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全世界普遍推行的义务教育制度。

第三个目的,是培养人的奉献精神,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去寻找新方法、探索新道路。显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和动机去这样做。事实上,社会也不需要每个人都这样做。要达到对未来的最有效投资,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贤才。这样,社会必须在某个时间点选拔人才,让他们接受超越一般的教育,从而在未来能对社会做出超越一般的贡献。

那么,为高等教育选拔人才,是否一定要采用考试的方法呢?人类社会目前使用的人才选拔方法,基本上有三种,考试、选举和举荐。选举耗资巨大,仅仅适合选拔少量的政务官,根本不能用于大量人群,而举荐的个人主观性过强。这样,中国为高等教育选拔人才,方式上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考试,也就是高考。那是否可以废除高考呢?当然也不可以,因为高考是社会公正的体现。这是实现很多中国父母质朴希望——望子成龙的唯一途径。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有关钓鱼岛事件的博文,里面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人民对于共产党的最大认可在于它重塑民族尊严,建立了独立自主、刚强不屈的新中国。今天我从这个观点发挥一下:公平公正的高考是人民认可共产党的第二个原因,因为它是人民民主的体现。每一个家庭无论贫穷、富贵,只要有优秀的子女,都有机会进入社会的中上层,参与国家管理,代表自己的阶层,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民主。所以,高考关系着我们的国体,不能动摇。

这样,中国教育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困局:为公平,绝对需要高考,但高考导致的应试教育,严重损害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代价巨大。取消高考,是背离平等、是社会倒退,但保留高考,是个性磨灭、是创造缺失。不仅在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和香港,日本、韩国,其高考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内地。日本企图仿效美国的快乐教育,立法规定中小学减负,所以老师在学校不敢逼着孩子们读书,但高考还在,所以小孩子是进了学校不读书,出了学校拼命读。(笑)中国人、亚洲人成了世界上最善于考试的民族,但却一直被西方文化强力压制,原因非常简单,在科举或传统高考制度下,我们考得越好,我们的创造性磨灭得越厉害,我们也越没有勇气和能力去开辟新道路,而只能做个追随者,亦步亦趋。显然,中国的真正崛起,需要一场根本性的教育改革,而这场改革的核心,就是高考改革。

什么是海量高考

有一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1977年高考恢复以后,很快大家就觉得应该对其进行改革,但时至今日高考改革都没有成功。为什么没有成功?这说明了什么?它说明:第一,高考有可能无解,在国家统一考试情况下,永远不可能有理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第二,如果存在着一种解决方案,那么新的方案一定是违反直觉,打破思维定式的、非常规性的。

高考的核心价值是统一考试,这一点必须坚持,但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需要一个崭新的思路。

首先,考试内容要突破目前中小学教科书的局限,扩展到现代社会学生所能接触和理解的所有知识。其次,传统高考的全国(或全省)一张考卷,无法衡量出千千万万个鲜活生命的个性和才能。考试形式要突破“千人一卷”的局限,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考卷。而要实现这两点突破,必须依靠信息时代两个最伟大的发明,计算机和互联网。当传统高考与这两个伟大发明结合之后,就形成一个新型的高考,可称为开放式海量高考,简称海量高考。

海量高考有两个要素,分别为计算机自适应考试和海量题库,其基本思路,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常理上,大家都知道,想了解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最好的方法是找数学老师对学生进行单独测试。先出一道中等难度的题目,如果学生能解答,下一题就增大难度,如果学生不能解答,下一题就减低难度,如此反复,可以衡量出学生的水平高低。在测试学中,这种考试方式被称为自适应考试,指在考试过程中不断修正考题难度,去适应(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使评估过程快捷高效、评估结果精细准确。目前高考根据的是固定试题的经典测试理论,而自适应考试根据的是1952年提出的项目反应理论。两个理论都是心理计量学的核心内容,但后者的出现曾给前者以巨大震撼,被公认带来了测试领域的一场革命。项目反应理论已相当成熟,计算机自适应考试也早就在托福和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考试中得到应用。最近,国家汉办的商务汉语考试也采用了这种形式。

作为一种十分理想的考试方法,自适应的优势来自于其测试过程的交互性,但这个交互性在纸笔测验中很难实现。对大规模人群应用自适应考试,只有在计算机出现和普及后才成为可能。目前投入使用的自适应考试都要使用电脑。海量高考就是将以纸笔考试为基础的传统高考电脑化,从而使高考从根本上超越经典测试理论,走向最先进的、以现代测试理论为基础的自适应考试,实现考试方式上质的飞跃。海量高考中,学生在电脑上考试,电脑程序自动从题库里抽取题目,并根据学生解答的对错,调整难度,抽取下一个题目,最终达到对学生能力水平的评定。

在自适应之外,海量高考的核心创新点,是要求题库的试题数量充分多。以9门科目计算,每门科目如语文、物理的题目都从低到高分为若干等级,比如120级,每个等级上设计大量题目,比如平均5000道,整个题库的题目就多达500万道以上。题库达到海量,量变引发质变,会带来一个全新的突破:题库不再需要保密,可以向全社会公开。每个考生都知道,高考题目就出自海量题库内的500万道题,但具体考试时,每个人的题目由电脑当场随机抽取,无法预知。如果想把每个题目都做一遍,是根本不可能的。按1分钟1道题,每天24小时不休息,连做12年,才能把500万道题做完。

其实海量高考包含的主要元素已经存在了。有没有题库公开的考试呢?有。驾照笔试。包含900道题目,就是对社会公开的。考试的时候,电脑从中随机抽取几十道,每个人的题目都不完全一样。这个题库很小,是因为笔试只是要让人熟悉交通规则,并不决定人的命运。否则,每个人都会把这900道题背得滚瓜烂熟,个个得高分,这个考试也失去意义了。对高考这样极其重要的考试,如果公开考题,考题数量必须达到海量,远远超出个人能够死记硬背的范围。

有没有考试内容广泛的呢?没有教学大纲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就是这样一种考试。它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行测包括语言理解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常识判断,这个就是基本能力。申论考察综合能力,包括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国家公务员考试有考试大纲,但是没有指定教材,开放性就体现在这里。看一看它的考试大纲,大家就可以体会到我说的开放性是什么意思。例如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等,就是它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语言能力表达主要测试运用文字理解和交流,理解文字材料的能力,把握主要细节,正确阅读指定词句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中心主旨,根据上下文内容判断作者的意图态度,得体地遣词用字。数量关系考察如何把握事物间的量化关系,还包括一个常识判断。常识判断考察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内容。也就是作为一个公务员,你应该知道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应该会就学什么。申论包括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解决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这就是它的考试大纲,没有教材所以没法准备。想要通过短时间的补习和死记硬背来提高能力,你将会觉得无从下手。仅仅是在考行政职业管理这一个方面,就可以这样广泛。所以我认为,这个考试的成功实施已经说明考试内容走向开放海量之后,能够考察长期积累和综合素质。单从死记硬背、抓重点等应试技巧已经不能奏效,虽然还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比例已经大大降低了。

怎么考

海量高考将保留传统高考由国家主持、统一考试的核心特点。首先,题库由国家编纂、管理和更新,及时向全社会发布,任何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了解、获取其内容。其次,在北京建立国家考试中心,在全国各地设立电脑考场。考场实现对外物理隔离、非法电磁信号阻断、24小时全天候视频监控。考生核查二代身份证后进入,通过指纹识别、面孔识别等做到人证同一,杜绝代考、替考。每个考场内设立数十、数百或更多考试隔间,每个隔间安置电脑,通过光纤互联网与国家考试中心的主控服务器相连,接受后者的完全控制。国防科大研制的中国最好的“银河”巨型计算机可以为服务器提供充足的信息管理和计算能力。考生在隔间内的考试过程,全部录像存档,任何可能的作弊行为都可以事后核查。考试时,每个题目均由主控服务器从海量题库中根据一定算法实时抽取,只有电脑和考生知道,彻底杜绝考题泄露。学生的解答也实时发送给主控服务器进行评估,其他人没有机会中间操弄。考场电脑和服务器之间的通讯可以采用最先进的量子加密技术(中国科大研发的相关系统已投入使用),他人无法破译和作假。考场由国家派专职机构进行维护,防止地方上有人操弄考场设施舞弊。考场的封闭性和专用性,使作弊受到更严格的监控,能更好地保证考试的公正性。

出于效率和公平的考虑,传统高考只能把全国考生安排在同一时间参加,一年一次,这就给社会、家长和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在海量高考中会大大减低。国家可以指定三个月的高考时段,在4月到6月期间,学生随时可以预定位置去参加考试。夜猫子晚上考,百灵鸟早上考,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状态最好的时间考试。意外有事耽误,或是考场电脑出故障,也不是问题,可以换个时间。高考时段之外,考场也可以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对学生免费开放,让学生去练习、测试,对自己的水平有确切的了解。

高考考试限定时间,每个学生都给予同样的时间,这看似公平,其实是有问题的。任何考试如果限定时间,都会对思维敏捷者带来一定的优势。但社会生活中更多的是开放性的复杂问题。对这些问题,解答的质量往往比给出解答的速度重要得多。自适应考试的目的是测出学生的水平,有的人发挥稳定,很快就能测准,有的人发挥不稳定,要多给一些题目才能测准。在合理的范围内,自适应方式可以给予不同的考生不同的考试时间,摆脱对敏捷性的过分强调,让考试做到更公平。

一个学生,无论能力和爱好倾向如何,除语文、数学外,做一个文明社会的合格公民,都必须懂得政史地和理化生常识,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海量高考可以把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核分离出来,单独形成一个资格考试。在高考前的两年内,学生随时可以参加这个考试,通过了才有资格去参加高考。

举国出题

传统高考设计试卷时,为保密需要采用入闱方式,把出题人员跟社会隔离,操作繁琐;一道题影响千千万万人,必须慎之又慎,不免偏于保守;凭经验出题,题目未经公开测试,质量也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海量高考题库公开,考题不必一定由专业人员编制,可以向全社会征求。从老师、家长、学生到社会的任何人,都可以根据亲身经历和体验,把自己认为现代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编成题目,推荐给国家,经教育专家鉴定评估和实际测试后,放入题库。“这能不能当个高考题目?”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出现,显示了整个民族都在反思生活体验,凝练智慧,回馈教育。“我的题目被放入题库了!”这句话表达的兴奋与自豪,也会汇成全社会积极参与、为高考踊跃献力的动人氛围。当社会最先进的知识和思想都有机会进入题库,我们的教育也远离陈旧过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更深的层次上,考试题目由人民选定,命题权摆脱了少数人的控制,能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进一步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

海量题库第一步要采集原始题目。我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有1000万人,出题、改题本来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仅仅依靠这个群体,就能收集大量的原始题目。政史地等科目的知识含量较高,如何设计使得这些科目的考题更能反映思维能力,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第二步要对原始题目进行筛选。我国有将近3000个县市级行政单位,如果每个单位安排5位老师,每人每年工作30天,每天挑选12道题,一年就能确定500万道题。每个题目要用作评价标准,必须经过严格评估和测试,确定其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因为较易判断题目是否跟中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效度的评估问题不大。信度是要保证学生多次测试的成绩稳定性。题目足够丰富后,信度主要靠自适应出题程序的算法保证。所以,题目评估的主体工作是测量每个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参数。

我国中学生数目为7000万,如果能让其中的1000万帮助测试,每人每月做20道题,一年能提供近2.5亿次的题目测试结果。按评估一个题目需要1000个人的数据样例计算,就能确定250万道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两年就能把500万道题的海量题库评估完毕。只要把题目测试结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考试中去,这个过程应该是可行的。如果从一个科目开始试点,这个过程还会大大缩短。另外,随着时间的增加,题库可以进一步扩充,还可以设计算法利用互联网和媒体信息核查题目的时效性,吐故纳新。作文是对语文能力的一个全面考察,测试、评估都更耗时耗力,其题库建立可能不容易。但另一方面,就是一个普通的题目,水平低的孩子可能写得平淡无奇,而优秀的孩子却可以写得神采飞扬,令人耳目一新。这样,收集、选定大量适宜的作文题目,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可以看到,高考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建立海量题库并对所有试题进行评估,是依靠了中国庞大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发挥了全国人民的力量。换个角度看,中国高考的一个困难之处在于考生的数目巨大,而海量高考利用“举国体制”,恰恰把这个不利因素转变成了一个有利因素,体现了扬长避短。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也可以建立海量题库,但由于人口规模小,在建库速度上一定会慢得多。原则上,托福和GRE考试也能采用海量题库的方式,但它们都是商业公司推出的,而公司的动员和实施能力,根本无法同中国政府相比。资源限制使得这两种考试只能设计有限的题型,考题就必须保密,不能过多曝光,也就不易公开测试新考题,难以扩展题型。所以,虽然都采用自适应电脑考试,同托福和GRE不同,海量走的是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海量题库虽然不是一定要公开,但由于其包含的题目要经过公开测试,总会有人有意去收集题目,反而不如彻底公开,避免有些人了解题库、有些人不了解,导致不公平。与经典测试理论相比,自适应测试的理论特别适合于大样本测验。以中国庞大学生群体的能力测试为对象,该理论将获得广阔的应用空间,其威力的充分发挥也会给中国教育带来丰硕的成果。

题库之外,海量高考最重要的就是自适应考试系统的开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项目反应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克服其原有理论假设的局限性,在多维项目、非参数项目及认知诊断方面进展很大。国内在语言测试领域,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一直在研发计算机自适应测试。也有初步的尝试以初中历史学科为例,设计并实现了自适应考试的系统原型。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为海量考试的系统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魄力与勇气

有人会担忧,这个观点听着不错,但工程浩大,难以实施。请看杭州湾跨海大桥,36公里长,连接上海嘉兴到宁波。建这个大桥时,每个月有60次潮汐,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狂风肆虐,一年中海上作业有效天180天左右,下面10公里还有天然气,搞不好就要爆炸。所以当年组织可行性论证的时候,有专家说要研究的是不可行性,但是26支施工队的6000多位工人,经历了19次台风和大潮,没有发生一起质量事故和重伤以上安全事故,建成了跨海大桥,收获了180项专题研究、250多项技术革新、9大核心技术、6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塑造了中国桥梁建筑史的奇迹,实现了对世界桥梁技术的一个突破。但是这个工程跟我们身边发生的其他工程相比,还不可以相提并论。就以上海为例,建成的工程有:京沪高铁投资2200亿元,上海世博会400亿元,磁浮220亿元,杭州湾跨海大桥只有160亿元。上海在建的工程有:上海到成都的高速1700亿元,上海的一个新城要填海造地1500亿元,交通规划1500亿元,造世界第一大的港口500亿元,做大飞机300亿到500亿元,虹桥交通枢纽360亿元,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70亿元。

跳出上海,来看看中国现在进行的大工程:铁路规划投资2万亿元,四川灾后重建1.2万亿元,国家环境保护1.5万亿元,天津滨海新区1万亿元,农村村村通工程1万亿元,世界最大规模的高速公路9000亿元,西部大开发8500亿元,南水北调5000亿元,民用机场规划4500亿元,载人航天工程300亿元,光纤互联网通信工程70亿元。跟这些相比,在全国3000个县市建几个考试中心,拉几条网线算什么。这方面的困难是很小的,成功是可以预见的。集全国之力设计、测试题目,超越一个孩子12年所能解答的题目总量的十倍或百倍,都只是个时间问题。题库的建设不是原则问题。回溯历史,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中我们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想成为教育强国也同样需要艰苦卓绝的付出。想轻松地超越西方几百年的文化教育积累应该只是幻想。

但并不是说全国一下就改成这样的体制,而是进行渐进式改革,先从一科改起,先从某个地区改起。两种考试并存,让学生自己选择,这样就不会让大家产生被逼迫的感觉,从而慢慢过渡。不要低估这样做的效果,即使只在上海和浙江两地进行试点,覆盖的人群也会超过英国的总和、法国的总和,接近德国人口的总和。换句话说,中国提高了一个省的教育质量,就能超越别人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中国智力资源的优势将会得到充分发挥。但有人顾虑政府会不会采纳。虽然我私下已经与上百位师生进行了交流,但还没有与政府认真讨论过。我觉得,我们要区分政府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在于采纳好的方案。如果没有好方案,是知识分子的问题,有好方案不用则是政府的问题。我们第一步要说服自己,在知识界、媒体、社会上形成共识,认定这是一个好方案,那时再提供给政府就会更容易被采纳。另外一个顾虑是,中国人能否放弃根深蒂固的应试高考。其实,这样提问题,已经是在说中国人是不可改变的,所有方案都不行了。我们不能在这样的水平上谈论改革。另外,家长能否接受、孩子能否适应、老师是否有能力提供对应的教学方法,这是大家的普遍疑虑。但是新教育的到来需要观念的更新、无畏的勇气和改造自我的心理准备。海量高考会给孩子、家长、老师、学校带来巨大的挑战,给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带来巨大的挑战,孩子会更有反叛性和活力。真正的教育改革不仅仅发生在孩子身上,它将影响全社会的所有人。只有这样的改变才能完成实质意义上的教育改革,走向教育强国。

海量高考这种方式可以克服传统高考区分度不足的根本性困难和缺陷,带动素质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全面影响中国教育。它预示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新发展,有可能为我们塑造新的文化提供一个契机。欧洲300年的文明发展,一个前提是吸收了印刷术、航海术和火药这些中国古老文明的结晶。今天,海量高考的方案将接受电脑和互联网这两个西方文明的馈赠,让古老的考试制度焕发生机,带动中国宏伟的文化复兴,实现新的文明的飞跃。最后,我用一个比喻来结束对海量高考的介绍:传统高考是将孩子们放入一个小泳池,训练几个有限的项目。游得好的孩子没有发挥的余地,游得不好的孩子也被逼着达标,所有孩子都被迫机械重复几个动作,日复一日,疲惫不堪。海量高考将孩子们带入大海,水性差的可以在浅水区嬉戏,水性好的可以尽情迎风破浪,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深度去锻炼水性。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研究说明,每个孩子在最适合自己的水平上会得到最有效的提高。所以让我们用海量高考把我们的孩子带出泳池,走向大海。按陶行知先生的话:美好的生活就是美好的教育。给他们一个美好的学生时代,让他们找回学习的快乐,体验成长的欢欣,我想他们未来带给我们的惊喜,一定会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也一定会迎来一个人才辈出的新时代!谢谢大家!(鼓掌)

(本文作者张学新系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教授。本文根据作者在2012年10月24日复旦大学星空论坛的演讲实录整理而成,经作者审订。王国培编辑。)

点评

孙时进(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以往的心理学家并不关心大的事情。有人说现在的心理学家做的事情就像一个醉汉,丢了钥匙,不到丢钥匙的地方去找,而是去灯光亮的地方去找。这是讽刺心理学家只注重方法而不注意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我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社会眼下重要的问题,而这次张学新博士关注了这样一个大的问题,位卑未敢忘忧国。尽管这个方案提出后,是否能真正解决(高考带来的问题)还不确定,但这样的责任感,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我们复旦这个开放的平台是十分关注和欢迎的。

海量高考是一个既有心理学的知识又有项目反应理论,包括互联网的利用,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最终是否可行,我们愿意去这样思考,单从这点来说也是有重要意义的。还有,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这些高考的弊病必须予以关注。例如自主招生,好处是考试内容的相对开放,但是我一直认为它有个问题,这些中产阶层的考官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能够测试其他阶层孩子的水平。比如农民工的子女也很聪明,但他们在话语之间有差异。不同阶层可能会有不同的语言,中产阶层的孩子熟悉、明白这种语言,那么就会阻塞底层向上流动的通道。北大的一篇研究结果也表明,自主招生比笔试更严重地淘汰了底层的优秀人才,而且淘汰得更彻底。社会流动的缺失将会引起更大的问题。

张学新博士在最后说,海量考试要把孩子们领到大海,我认为这个重要意义不仅是走进知识的海,更是走进孩子的蓝海,因为它可以测试孩子的整体兴趣和能力所在,据此学校就可以选拔出与各自学校文化吻合的人,也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各得其所。《共产党宣言》中也有一句话,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我反复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一个健全的社会不是拷贝别人,而是找到自己的特性,充分完整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只有真正成为自己,个体才能快乐。

而今天的考试往往是龟兔赛跑,给兔子以尊严和生活的意义而不给乌龟,以兔子为本而不考虑乌龟。这并不能说明乌龟不好。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如果乌龟妈妈继续带着它参加各种跑步比赛,那么第一,会造成运动伤害。(笑)第二,会造成心理压力、抑郁。它有自己擅长的事情,但却要被改造成一只兔子,这是多么悲剧。(笑)第三,心理扭曲,“道德败坏”,乌龟会整天希望兔子的世界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笑)自己可以趁虚而入。所以一个健全的社会,要给每个人他的生活意义和尊严,不要去比较,没有可比性。学校测试中每个学校、每个老师找到适合他培养的学生,那么这样的学校会有一个根本的变革。

在海量的选拔下,我们可以用心理学的技术去不断发现我们自己擅长什么,我们自己的蓝海在哪儿,独一无二的个性在哪儿。为什么在当今社会需要这样做?因为社会在进步过程中,人的力量和平等性越来越强,都有各自的优势。这些差异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会和谐。

所以这样的选拔,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心理学的选拔,通过海量让每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擅长的组合,这样看来其实考场已经变大了。现在的考试已经完全忽略了前两个目的,只是为了选拔而考试,而其中的知识对我们有没有用也难说。当然一些基础知识还是有用的,比如驾考中的交通知识,这就是必需的。另外,我记得在党校时有老师说过,我们应该把不同类型的教育变成不同级别的教育,文学家和技术工人没有高下之分,而我们今天把这种不同类别的教育看成了不同的档次。所以海量考试让孩子们找到自己,从人本主义的意义上,一个人只有成为他自己才会幸福。

很可惜今天我们只谈论了一小部分,但我觉得这个方案看似天方夜谭,但已经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一点,现在有很多人对中国的现状不满,破口大骂,但为什么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中国是我们大家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张老师)今天提出的这些建设性的意见就非常好。在复旦这样一个平台上,希望每一个同学从现在开始就有一种责任感,不要忘掉自己的能力,我们需要这种勇气和胆量。所以我很感谢张学新老师的鼓动,让好的理念发展下去。谢谢张老师!(鼓掌)

问答

问:机考如何解决主观题的回答与评分?

答:高考试题中,有选择、填空等客观题,也有问答、证明等论述题。虽然项目反应理论既能处理对、错双值答案的考题,原则上也能考察多值打分的考题,不过由于电脑判断客观题对错很简单,而评估论述题不太容易,所以现代电脑能力考试主要采用客观题,如SAT、托福和GRE考试,除作文外均为选择题。GRE的专业考试,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心理学、生物化学、计算机、英语文学7个科目,每门约3小时,题目从50到100道不等,全部是选择题,说明客观题也能考到相当深的水平,具有高度可靠性。当然,最理想的方式仍是客观题和论述题相结合,用客观题考“面”,用论述题考“点”和“综合”。事实上,论述题对海量高考并不造成根本性的问题。以数学为例,如果在有限时间内考核几何、代数、三角,每个领域内一般也只能出一道大的论述题。如果先通过精心设计的客观题,分别确定了学生在三个领域内的基本水平,就可以抽取三个适宜水平的论述题,在考试的最后阶段一起给学生解答,只需记录学生的回答,随后人工打分,并不需要当场评估。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作文,因为每个学生只能做一篇作文,而且通常是在最后做。

问:整套考试系统的基础设施成本会不会非常昂贵?

答:实施海量高考的硬件设施并不昂贵。即使考到9个科目,每个科目2.5小时,每个考生需22.5小时的考试时间,每年1000万个考生,共需2亿多小时。全国3000个县市级单位,按每个单位的考试中心提供10间教室,每个教室30个隔间计算,能提供300个考试位置。高考期间3个月90天,按每天开放12小时计算,可以提供近10亿小时的考试时间,大约是需求时间的5倍。考场除建筑成本外,主要就是电脑、网络和监控设备的投资。考试题目以文本为主,对网络通讯的流量要求很低。如果采用云计算,由国家考试中心的主控服务器提供运算能力,电脑部分的费用就主要在于显示器、键盘等输入、输出终端设备的配置。虽然这些硬件设施,也包括题库建设需要大量投入,但一次建成后可以反复使用,从长远看,应该会大大降低高考的考试成本。

问:使用计算机考试是否会对农村学生造成不公平?

答:部分边远偏僻地区的学生可能对电脑接触有限,要保证考试方式对他们公平,就必须设计良好的输入设备。选择题使用触摸屏技术,应该问题不大。填空题输入有限,可以模仿手机短信的输入界面。论述题和作文,可以容许用键盘直接输入电脑,也可以仍用纸笔书写,当场扫描后输入电脑。如果语音识别技术有较大进展,未来也可以考虑采用语音输入。当然更根本的解决措施是增加投资,在全国范围内对高中生普及基本电脑教育。学生对论述题的回答,其实是一个词汇、意义都高度限定的小短文,如果能做到让学生直接把回答输入电脑,未来可以考虑利用人工智能中广泛研究的文本理解技术,发展自动评估程序,做到实时打分。

海量高考注重信息技术,但新技术有时候能缩小区域差距,有时候反而会加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比如,互联网的出现,使中国科学家更容易了解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缩短了在文献更新上同西方的差距。前段推出的网上购买火车票,给懂电脑、有网络的人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给处于信息技术劣势的农民工群体带来不少困扰。海量高考题库巨大,为节省成本,其社会公开应该是在网络上实现。这样,在农村网络普及率不高的情况下,较之城市孩子,农村孩子更难获取题库内容。如果熟悉题库能带来一定考试优势的话,这对农村孩子就不公平。不过,海量题库的存在并不是鼓励学生去遍历题库,反而是为了鼓励理解性学习。理解性学习不在于做题的数量,而在于做题的质量。这样,理科方面,农村孩子可以通过对少量题目的深刻理解,有效提高学习水平,某种意义上反倒降低缺乏课外辅导、学习资料不足的负面影响。文科课程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文科鼓励学生见多识广,农村孩子受到环境的限制,不如城市孩子。不过,这不是考试制度本身的问题,也不能人为去抹杀差异性,限制考试范围,抑制城市孩子增长见识的动机。此外,地区差异对高考的影响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大。比如,目前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教育水准差异较大,但高校招生是按省分配名额,对西部省份的考生,他们的竞争对象是来自同一个省份的其他考生,而不是沿海地区的考生。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