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没有名师的辅导指点;他,是一名最道地的农民,是一位最基层的干部;他,几十年如一日,创作了大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家乡新貌的文学作品;他就是平谷区大华山镇大华山村的党支部副书记王进才。
从小就爱“舞文弄墨”的他,虽然只有“七年级”的文化底子,但是他善于观察、善于创新,笔耕30余年,写下各种体裁的文章40余万字,并有多篇作品在全国、市、区级征文评比中获奖。
早在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平谷县文化馆举办的文艺创作学习班,创作的以尊老敬老为主线的小评戏《一包糖的风波》,一举夺得北京市小戏调演创作一等奖。这不仅为平谷争得了荣誉,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01年,他创作的以桃园村党支部书记刘书环为原型,歌颂农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一心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小评戏《大桃熟了》,再次获得市小戏调演一等奖;2002年,他又紧扣时代脉搏,创作出续篇《大桃又熟了》,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的小戏调演,荣获文化部群星奖银质奖;2003年,他以自己抽烟给别人带来不便的亲身体会,创作的散文《从现在做起》,荣获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二等奖;2004年,他以自学电脑为题材,创作的散文《我的新朋友》,荣获“亚农杯”全国农民读书成才奔小康征文活动一等奖,成为北京市唯一的一个一等奖,还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真正的为京郊农民争了光。这一项项殊荣、一个个光环,并没有让他丢掉淳朴,丢掉谦卑,当有人叫他作家,向他请教时,他总是谦虚地说:“实在不敢当,我充其量只是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只要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勤阅读、勤练笔,就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来。”
他不仅是一名文学爱好者,还是村里第一个会用电脑的人。90年代,电脑已悄然风靡于各个办公场所,他说服家人掏出7000多元,购置了一台电脑,可是面对101个银灰色的键,年近50岁的他犯难了,敲键盘不比握笔杆,操作过程中,显示屏总是经常出现“操作错误”、“词库用错”等提示语。面对这种情况,他没有气馁,从书店买回一本《办公自学通》,一门心思啃了起来,理论结合实践,很快便掌握了基本操作。从此,办公效率大大提高,长期以来,他利用电脑为单位处理公文500余万字。大家得知此事都说:“人家老王,都50岁了,一点也不落伍,社会时兴什么他都跟得上趟!”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认真、好学、上进,对工作负责,对文学着迷,对家乡热爱。
每逢春节,他都要创作、书写一批歌颂党、歌颂家乡的新春联,免费提供给村民选用。春节搭牌楼,是大华山村过春节的一个传统方式。10余年来,他为牌楼创作的春联已经多达200多幅。村里完成电网和自来水改造,他写“空中经纬织锦绣,地下脉络通万家”;村里改造田间公路和铺地下水管,他写“玉带绕青山百转千回铺就致富路,蛟龙穿沃土一年四季浇开幸福花”;村里发展民俗旅游,他写“赏桃花看春花花山花海花潮涌,摘鲜果采野果果绿果红果香飘”;他所创作的对联“王母闻异香惊问何方鲜果,嫦娥挥玉手笑指华山大桃”,更成为了桃乡的标志之一。
他总是这样说:“我搞的是政工,干的是宣传,利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情去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家乡的人和事就是我的责任,我要对得起‘北京市先进文化志愿者’这个称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三万多字的《大华山村大事记》记录了大华山村63年的发展史,没人付稿费,他要写,因为它对华山的发展有用;一万多字的《大华山村花会》,详细介绍了花会这一传统文化,没人付报酬,他要写,因为它对传承传统文化有用。2006年初,镇里看到他有编写村大事记的经验,又把编写大华山镇志的任务交给了他。为了了解全镇历史,他带领编纂人员,翻档案、做记录、拍照片,先后查阅档案4000余卷,拍摄图片3万余张,刻录DVD光盘100余张。目前,由他自己担纲主编的由24个篇章组成,总计50余万字的《大华山镇志》即将问世,他说:“这是他有生以来为家乡老百姓做的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王进才,正是靠着他的责任感,事业心,赤子情,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在他的文学创作上,坚持了数十年。2008年初,在首都文明委组织开展的百名“社区(村)文明之星”评选活动中,他当选为“文明之星”。
作者:从良琴
责编:张凌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