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宽, 1951年3月出生,1973年3月参加工作,197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程度,汉族,平谷镇和平街村人,现任和平街村党支部书记。
平谷镇和平街村共有人口75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首都精神文明村”。说起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王敬宽,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形象展现在村民面前,村民打心眼里尊敬爱戴。回想和平街从当年的贫困走向今天的富裕,生活由单一走向丰裕,如此的变化之大,村民都说因为遇上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好书记。
1983年,王敬宽背负着全村800余名党员群众的重托,毅然挑起了和平街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当年的和平街村,全村的固定资产不足20万元,村民的生活水平在本镇倒数第一。王敬宽一上任,共产党员的责任心便促使他决心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自1985年开始,王敬宽利用本村临近县城的优势,很快带领全村人踏上了农工副综合发展的新路。他一只手抓副业,带领群众以渔治涝,发展渔业;一条腿走工业强村之路,建起“长城羊毛衫厂”,当年就纯获利50万元,一举摘掉了这个村多年来“贫困村”的旧帽子。然而,小战初捷的喜悦并没冲晕王敬宽的头脑,并不满足于现状的他,又“马不停蹄”地陆续建起了建筑工程队、汽修厂、铝合金厂、肉食加工厂、新达旺机械工种队和日杂公司等多家企业,迅速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建筑业为龙头,其他企业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历经二十年多年来的摸爬滚打,当年的那支仅由30人组成的小小的修缮队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四个建筑工地、1000余名建筑工人的“金通远光大工程处”。 自1992年至今,该村的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共 30万平方米,全村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已达到了3亿多元,2008年人均生活水平达到了18670元。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王敬宽的带领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当年的那个穷村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王敬宽在狠抓经济建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1989年,针对多数群众因没有了土地而担心生活来源和养老问题,村党支部率先在平谷县为村里农业户口的老年人发放了养老金;又在96年投资100万元为全村0—59岁的村民每人入了大病、养老等五项保险和养老统筹,并逐步向农民退休制过渡。这一举措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区委、区政府的好评,更得到了村民的拥护,赢得了民心。现在全村男满60岁,女年满55岁的老人,每月最低可领取800元以上的养老金。每年的春节、国庆节、中秋节村里都会先后投资几百万元为老百姓发放米、面、油等食品及现金,让村民们深刻感觉到村里无时无刻地想着百姓,感觉到浓厚的过节气氛。为了给村民创造一个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2000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400万元修路30000余平米,全村10条大小街道全都实施了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时新打了两眼机井,并实现了上下水管道的全部更新,彻底解决了村民饮水和出行难问题。2002年,村党支部又投资150万元建成了一占地5000平米的街心公园,并配置了12套健身器材,为村民提供了一个集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的良好场所。并于2006年投入几百万元为每家每户安装了天然气设施,让村民结束了烧柴火、换煤气的时代,从而解决了村民过上无污染和生活方便的实际困难。同时,文化娱乐厅、大众健身房、老年活动站等场所一应俱全,村民们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寓教于乐的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村党支部紧紧抓住争创市级生态文明村这一有利契机,不断加大对村民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板,装订在墙上,建成了公民道德建设一条街,并通过广播、公开栏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使公民道德规范深入民心,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1991年到现在,该村从未出现赌博、迷信、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今日的和平街路成行,树成网,绿草茵茵、鸟语花香,形成了“办公区域花园化、企业厂区花园化、百姓娱乐健身场所花园化、百姓居住环境达‘四化’”的绿色生态模式,另人犹如置身于一个大花园之中。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王敬宽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为群众着想,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在王敬宽担任和平街村党支部支部书记的26年来,和平街村连续荣获“京郊首富村、“首都文明村”等共计104项(次)荣誉称号。王敬宽本人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和县级先进党支部书记和优秀党员, 2000年5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作者:刘志红
责编:张凌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