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在关于我国的人口红利有很多议论。但不容否定的是我国仍拥有数量庞大的劳动力,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的人需要就业。请谈一谈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变化,这对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赖德胜:自2011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每年编写一本《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用以反映不同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从今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劳动力市场主要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新变化:
一是劳动参与率逐渐下降。劳动参与率反映的是在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中经济活动人口所占的比例,是衡量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重要指标。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一个是入学率特别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推迟了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一个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趋势的加速,提高了劳动参与意愿比较低的人口的比例;还有一个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家庭的劳动供给决策,一些家庭成员因为家庭总收入比较高而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劳动参与率下降说明劳动力资源的使用仍不是很充分。
二是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比如,每年获得高级职业资格的人数2001年为117997人,而到2010年则增加为249108人,增长了2.11倍;拥有初级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也增长明显,分别由2001年的1756881人、523010人增长到2010年的5899097人和2097432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为全社会人力资本总量的进一步提升,为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招工难”并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产业结构的偏差,前者提高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强化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偏向;后者抑制了对高层次劳动力的需求而扩大了低层次劳动力的需求。而且,大学毕业生区域和行业配置不均衡,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
四是劳动力市场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的劳动力供需、工资水平、就业结构、劳动关系等明显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有更多的境外人员来华就业,也有更多的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工作,还有更多的国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流向海外,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智力外流”现象。高等教育的扩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且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五是劳动力市场法治化程度加强。最近10多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制定、修订了一系列与劳动力市场运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平衡有了更多的法律保障。
可以说,这些年劳动力市场发生的新变化,一方面告诉我们,就业工作已经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当前就业的形势还很复杂,未来的就业压力还很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提高就业质量的任务更加紧迫;同时也说明,转方式、调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变化之间紧密相连,通过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战略来提高教育质量乃大势所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