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经济高速增长往往能掩盖很多问题,包括就业。但现在很多机构都预测认为,将来我国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一个中速增长期。如果是这样,会对就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更高质量就业?
赖德胜:的确是这样。经济增速的高低,对就业的影响不可小觑。统计表明,在增长模式、就业结构保持一定的情况下,就业和经济增长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以近几年为例,尽管就业弹性系数在下降,但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仍能带动近百万个就业岗位。这对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绝对是值得警惕的事。
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当前和今后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劳动力需求作为派生需求,受影响于产业、技术等因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优化,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就业弹性,使同样的经济增速拉动更多的就业特别是高教育水平劳动力就业;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创造大量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同样也有利于拉动就业增长,提高就业质量。因此,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城乡就业机会。
第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就业之源。劳动者通过创业,在实现自身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同时,还能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促进社会就业的增加。因此,要积极落实鼓励创业的方针,坚持将促进创业与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完善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措施,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劳动者创业。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细化操作办法,多渠道筹集安排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展开。要针对经营成本上升以及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兼顾行业稳定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保护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鼓励创业企业扩大就业规模。
第三,完善劳动力市场。一般而言,劳动力市场的形式与功能有四种形式:技术交流中心、劳动服务公司、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完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改变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市场分割、劳动力价格信号存在偏差、就业服务不完善、劳动力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让劳动力得到更优化的配置和更多更好的就业,使教育有更高的经济回报,使人才有更充分的流动,从而使高等教育、职业培训与劳动力市场更有效地匹配。
第四,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特别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手段。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使城乡劳动者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高等教育要与就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由注重招生规模扩张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需要转变,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就业指导,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