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打车难,政府大有可为

缓解打车难,政府大有可为

寻找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方式,政府部门大有可为

20日,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公共服务蓝皮书显示,打车难成为普遍问题,53.77%的人打车需要等10分钟以上。为什么会出现“打车难”?宏观而言,出租车的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拿北京来说,常住人口年年上涨,而出租车数量一直维持在6.7万辆上下,总体上供不应求,不出现“打车难”才怪。

供求失衡的背后是出租车的准入门槛问题。由于实行特许经营,出租车数量并非取决于市场需求,而取决于发出的经营牌照数量。管理部门对出租车牌照的严格管控,导致了需求青云直上、供给原地踏步的总体失衡。

供求之间还存在“时间错位”。越是早晚高峰,越是难打车。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因为打车的人太多造成的。而事实是,很多司机在这个时间段拒绝拉活儿。在北京一些加油站,高峰时段故意“趴窝”的出租车常常排成长龙。高需求为何没能带动供给井喷?这反映出的,是出租车的定价机制和利益分配等深层次问题。

政府部门审批、公司承包运作,这样的模式,本意是加强出租车市场管理。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出租车公司垄断经营,特许经营费演变成价格不菲的“份儿钱”,辗转摊到了司机身上。加上油补增加远远跟不上油价上涨,运营价格无法随着市场稀缺而上涨,这些因素使得出租车行业“活难干,钱难挣”。到了高峰时段,道路拥堵、油耗上升,司机自然就没有了运营的动力。黑车横行、挑客拒载、恶劣天气打车难,很多问题的出现都缘于此。

可见,“打车难”,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政府角色应该如何定位,是否应逐步放宽出租车准入门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个是出租车公司与司机的利益分配问题,关系到出租车的公司经营模式,如何寻求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出租车司机的积极性?

破解打车难,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在法国,公司经营模式下,司机有薪酬司机、公司司机和股份司机三种不同模式;美国纽约的运营模式分为个体经营和公司经营两种;香港政府推行配额拍卖出租车牌照的制度,但个人可以参与拍卖,避免少数公司垄断。背后的基本思路,是减少市场管制,更多借助“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政府完全放手,可能导致车辆激增、无序竞争甚至欺客宰客的情况,这种选择并不足取。但寻找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方式,政府部门大有可为。比如,在适当放松管制的前提下,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做到用制度管事管人。比如,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日常管理、投诉受理等工作。这更能体现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打车难,下决心解决的话,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遵循市场规律,理顺利益分配关系,正是其中关键。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