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菊:大碗茶传播中国情

张正菊:大碗茶传播中国情

核心提示:十八大刚刚闭幕,可十八大报告却让我久久回味,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大家好,我叫张正菊,是北京老舍茶馆的一名茶艺师。

十八大刚刚闭幕,可十八大报告却让我久久回味,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回想老舍茶馆20多年的发展历程,确实是靠文化发家、靠文化发展、靠文化发达的。没有文化的支撑,老舍茶馆走不到今天。

要说我们茶馆,论面积,比不上大饭店;论排场,跟那些会所啊、俱乐部也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可就在我们这“一亩三分地”上,每年都能吸引成千上万游客来参观,凭的是什么呢?没错!冲的就是北京的那种文化味儿。

有人问,如今京城的大小茶馆少说也有近千家,为什么只有你们茶馆敢说 “北京味儿”最纯,这得从茶馆的创始人——尹胜喜老先生说起,当年老先生带着一帮返城知识青年摆茶摊,靠卖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起来的。从1979年到1988年,八年苦挣苦熬,总算攒下点本钱,老先生就琢磨着不能总是摆摊,得开个茶馆啊。在给茶馆起名的时候,大家伙想了半天,就觉得“老舍茶馆“这四个字怎么听怎么顺耳,老舍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做派、谈吐是百分之百的“北京范儿”,一辈子写的又基本上是这四九城内的事情,用京味儿作家命名京味儿茶馆,绝配!

如今的老舍茶馆风风光光,可在开张之初,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些人对茶馆收“茶份儿钱”有异议。有的人说:“你们茶馆的门槛太高了,平民百姓进不来,老舍茶馆不是平民茶馆。”单位的老员工回忆说,当时大家的压力很大,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但有一点大家是清楚的,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大家对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经过研究,我们茶馆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既要有京味文化特点,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茶馆,把带有咱们老北京地域文化吃的、喝的、玩的一股脑都搬到茶馆里来。

一水儿的木制的廊窗、中式硬木家具,以及细瓷盖碗、都透着十足的京味。在这里您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宫廷细点和北京风味小吃,我们还有自己的茶艺表演队,进行乌龙茶、农家茶、茉莉花茶等各类名茶的茶艺表演;您喝着茶,听着舞台上的西皮流水、三弦、相声、京韵大鼓,那叫一个美——用个流行的说法,你这等于是“穿越”到了老北京啊!

2002年,茶馆投资,全面改造了原老舍茶馆的二楼,愣是在二楼盖起一个“四合院”。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茶馆开张后,八方茶客全来了。接着,我们又投资几十万,全面开发北京小吃,什么做爆肚、羊头肉、面茶、驴蹄烧饼、奶豆腐的等等小吃名家,都被她请到老舍茶馆。这些举措,不但充实了老舍茶馆原有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文化的外延上得到了扩展,

确实,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20多年来,我们茶馆累计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其中仅外国首脑就有140多位,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2009年,曾经拜访过茶馆一次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夫人成了我们的“回头客”,这次她还带着国际奥委会执委、委员及夫人一行33人,到老舍茶馆,人家是带着任务来的——学泡中国茶。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罗格夫人对每一道程序都看得津津有味,把茶具一件件拿在手里仔仔细细地端详一番,然后询问它们的功用,对外形好看的茶夹和茶漏,她特别感兴趣,让茶艺师现场演示它们的用法,她跟着一遍一遍认真地学。经过温杯、醒茶等程序后,水盂里的水很快满了,我赶忙走过去帮助更换水盂。然后,由我教她茶艺。

茶艺表演时,有个“鲤鱼翻身”的动作,我怕难度太大,她完成不了,就说:“这个动作比较难,我替您完成吧”,“为什么说难?”,“因为要将这两个扣在一起的杯子同时翻转过来,它们还盛着热茶汤,我担心热水会烫到您”,“啊,没关系,我很有兴趣,让我试试”。

在我的指导下,夫人两手优雅地捧起两个扣在一起的杯子,深吸口气,在空中迅速做了个漂亮的“鲤鱼翻身”,滴水未漏,动作完成地非常漂亮,茶馆内响起一片庆祝的掌声。

看着她那陶醉的样子,我相信,罗格夫人会永远记得在北京老舍茶馆度过的这段欢乐时光,会记得正在成为世界城市的北京,记得热情友善的中国人。更会记得老舍茶馆,用一道道茶,叙说着敞开胸怀的中国,正怎样展露自己的文明。

有空,您来老舍茶馆吧,品一品老北京的味道,品一品中国文化!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