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代课题与使命(2)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代课题与使命(2)

( 二)

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学术对社会现实的本质关切中,我们引申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代课题。这样的时代课题从根本上和总体上来说,是理解、把握、阐明并积极地参与当今中国正在开展着的历史性实践。这样的时代课题或任务可以被具体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文本、经典、思想史的研究。这一任务时而也被理解为在思想史中进行文本解读或返回经典。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类似于原教旨主义的步骤,而毋宁说是一切真正的学术研究始终必须经常采取的实质性步骤。就像一个依然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在遭遇重大挑战时有能力去反思其历史并从为其奠基的原始智慧中汲取新的动力一样,一种依然活着并且能够不断进取的学术必然始终与其源头保持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并且始终使这种联系能够生动活跃地显现出来。在文本和思想史的研究上,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必须有迅速的推进和持续不断的深化;对于这方面的忽视,无异于学术上的自我打击。而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文本解读理所当然地要求着的“客观意义”,根本不可能被幽闭在孤立的文本内部,而是在思想史的对话中被历史地构成的。就此而言,德里达说得对: “如果遗产的可阅读性是给定的、自然的、透明的、单义的,如果这种可阅读性既不要求同时也不对抗解释,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可以从中继承的东西了。”

第二,是对整个当代世界及其理论表现(亦即当代思潮)的批判性研究。当代世界的本质根据从总体上来说仍然植根于所谓的“现代性”之中,亦即植根于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之中。而作为对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学术面对着当代世界具有非常深入和广泛的活动领域。这样的研究理所当然地要求与各种当代思潮进行批判性对话。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不可能“孤立主义”地得到发展,那种以自我封闭为前提的自夸狂妄,以及作为其补充的怠惰无为,只是使这种学术本该具有的生命力消蚀殆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只有在与当代思潮的积极的、批判性的对话中,才能使其当代意义得以彰显,才能使其话语空间获得真正的开拓和巩固。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立场,这种对话之积极开展的重要性也不全在于一般所谓的知识扩张和学养积累,其根本的主旨倒是在于:通过这种批判性的对话,在当代问题的核心之处,开启出马克思主义学术的意义领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从社会现实的方面对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进行研究。没有一项任务比这项任务更加复杂、更加困难,也更加根本、更加重要的了。因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而言,无论是关于经典文本的思想史研究,还是对当代世界及其理论表现的批判性研究,归根到底都服务于揭示社会现实这一主旨,因而必然要求使之落实到切中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这个核心之点上。为了使这样的课题得以展开,不仅需要理解中国的传统与历史,需要把握现代性原则的前提条件、基本性质与历史命运,而且尤其需要研究中国社会与现代性的历史际遇,研究由此而来的各种社会后果及其现代化进程的独特道路。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曾批评萨特和阿尔图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说他们只是提出了巴黎的师范生会提的康德式的问题,恩格斯会称之为小资产阶级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可能的?”,而从来没有用《资本论》的方法去真正研究法国或欧洲的社会。这一批评的正确性在于: 对当代社会现实的研究构成马克思主义学术的生命线,离开了这条生命线,就再也谈不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了。在这样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如果放弃揭示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这一根本任务,就既没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也没有说汉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了。

在当今一部分社会科学仅仅拘执于作为“外部反思”的主观意识,并在由此而来的抽象形式或教条中完全放弃思想之际,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应当而且能够承担起守护思想的使命,因为唯当中国的社会现实能够被揭示着前来同我们照面时,思想的境域才有可能被积极地开启出来。

我们把能否真正地履行这样的学术使命、能否真正地展开这样的时代课题看作是一项考验: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考验,也是对一个心存志向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考验。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