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茂虹:解读“中国梦”的特定内涵(2)

公茂虹:解读“中国梦”的特定内涵(2)

第二,中国梦不只是简单的大国崛起,而是以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和与世界其他民族包容共生的民族文化心理为基础,表达的是中华民族要对人类有所贡献的雄心壮志。

历史表明,迄今为止的西方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基本实现形式,战争通常是大国崛起的基本手段。基于这样的历史,西方一些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多存狐疑,并表现出时而大唱中国威胁论、时而又唱中国崩溃论的神经错乱般的胡言乱语,有的国家甚至仍抱着冷战时期的落后思维,企图围堵甚至遏制中国。历史还将表明,这些以西方历史观判断中国崛起而得出的结论和采取的行动,是错误的。判断中国的崛起不能基于西方的历史观,而只能基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这样得出的结论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中国梦的实现,不同于以往的大国崛起,而是基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珍惜和平、维护和平的优良传统、美好愿望和坚定意志,是以和平发展、科学发展为基本路径和基本方式,中国的发展不是建立在掠夺和侵犯他国利益的基础上,而是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携手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对人类有所贡献是中国梦的要义和基本内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心理,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德。这种传统基于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和谐共生、相互包容、互为一体的整体性思维和世界观。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和世界观,中华民族从来不敢忘记对世界发展的责任,并时刻以这样的责任要求自己、鞭策自己。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和世界观,在过去2000年的绝大部分岁月里,中国的综合国力一直是世界的领先者,中华民族一直对世界其他民族做着自己巨大的独有的贡献。对于中国的贡献,英国哲学家培根、罗素,历史学家汤因比,科学家李约瑟等西方有识之士,都给予高度评价。只是在最近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被西方野蛮的侵略和掠夺打断,中华民族陷入积贫积弱的境地,而落在西方国家的后边。

即使在不发达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也没有忘却对世界做出贡献的责任。1956年,毛泽东说:“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两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对人类做出贡献的思想意识,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邓小平把这种思想设计为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1985年,他说:“现在人们说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对一些外宾说,这只是小变化。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87年,邓小平又强调,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就是有这么一个雄心壮志”。邓小平把中华民族为人类做贡献的价值理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是这种理想追求激励中国人民逐步走向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接续了毛泽东、邓小平强调的中华民族要为人类做较大的贡献的思想。中国梦,不应仅理解为中国自身利益的实现和中国的强大崛起,而忽略了中华民族要对人类有所贡献、已经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在为人类做着巨大贡献和未来将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深刻内涵。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形成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的健康的国民心态,才能进一步形成令世界其他民族仰慕的成熟的大国心态,使每一个中华儿女享受到做中国人的荣耀和尊严。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