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先处理好三个关系(3)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先处理好三个关系(3)

三、正确处理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与渐进性的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既不能过于谨慎,裹足不前,也不能超越阶段,盲目冒进。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纵深发展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充分认识紧迫性,加快改革步伐,又要考虑到改革的渐进性,稳步推进。

1.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邓小平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可见,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便不可能成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险。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受干扰,必须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人大制度、政党制度运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建设蓬勃发展,主导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加强,规范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日臻完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仍处于滞后状态,特别是我国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直接影响甚至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期和社会矛盾多发期,伴随着利益多元化、阶层多样化、社会矛盾复杂化以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较量渐趋激烈等诸多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这些矛盾和问题在现行政治体制下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成为社会管理客观而迫切的要求。第三,政治体制改革是遏制腐败的必然要求。此外,如前所述,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运行机制,遏制权力腐败,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由此可见,我们能否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大胆探索、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定着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失成败。

2.在认清政治体制改革紧迫性基础上实行渐进式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由于传统政治体制的强大惯性,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加之政治体制改革涉及社会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1987年9月,邓小平会见日本自民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涉及的问题很多,比经济体制改革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每一个措施都牵动成百万成千万人,所以每一个措施都要慎重、稳妥。要加深改革,步子要放快,但也要一步一步地走。”这就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周密考虑、统筹兼顾,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要“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与渐进性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只看到紧迫性而忽视渐进性,急于求成,或者只看到渐进性而忽视其紧迫性,观望等待,都是错误的认识。我们既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又要注意兼顾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及时总结经验,稳步渐进,力求避免政治高风险和大的社会动荡,保证政治社会的稳定。既不能因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而好高骛远,盲目超越我国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也不能因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性而停滞不前,缺乏改革应有的主动性和开拓性。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搞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与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我国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把紧迫性与渐进性二者统一起来,既要有明确的长远目标和全盘规划,也要有阶段性目标和具体设计,分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和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和最终成功。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